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8页 |
1 遗传决定模式(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,GSD) | 第13-21页 |
1.1 鱼类的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 | 第13-14页 |
1.2 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 | 第14-21页 |
2 环境决定模式(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,ESD) | 第21-25页 |
2.1 温度和pH | 第21-22页 |
2.2 外源性干扰物 | 第22-24页 |
2.3 社会地位及行为 | 第24-25页 |
3 控制性别分化内源激素的研究进展 | 第25-32页 |
3.1 下丘脑—垂体—性腺轴(HPG)与性腺发育 | 第25-29页 |
3.2 下丘脑—垂体—甲状腺轴(HPT)与性腺发育 | 第29-30页 |
3.3 下丘脑—垂体—肾间组织轴(HPI)与性腺发育 | 第30-31页 |
3.4 三轴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 | 第31-32页 |
4 卵黄蛋白原与性腺发育 | 第32-35页 |
4.1 卵黄蛋白原的合成 | 第32-33页 |
4.2 激素与卵黄蛋白原合成 | 第33-35页 |
5 鱼类性逆转的研究进展 | 第35-37页 |
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7-38页 |
第二章 黄鳝性腺发育不同时期内参基因稳定性研究 | 第38-54页 |
1 前言 | 第38-39页 |
2 材料及方法 | 第39-48页 |
2.1 实验鱼 | 第39页 |
2.2 黄鳝组织样品采集 | 第39-41页 |
2.3 总RNA提取 | 第41-42页 |
2.4 反转录 | 第42-43页 |
2.5 引物设计 | 第43-44页 |
2.6 ef1α 和rpl17 基因的克隆、测序及各基因标准品的构建 | 第44-47页 |
2.7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47页 |
2.8 数据分析 | 第47-48页 |
3 结果 | 第48-51页 |
3.1 Tukey’s HSD检验 | 第48-49页 |
3.2 Δ~(–Ct)比较法 | 第49-50页 |
3.3 BestKeeper | 第50页 |
3.4 GeNorm | 第50-51页 |
3.5 NormFind | 第51页 |
4 讨论 | 第51-53页 |
5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三章 黄鳝性逆转过程中foxl2 和wt1 基因的克隆、表达差异以及蛋白定位研究 | 第54-74页 |
1 前言 | 第54-55页 |
2 材料及方法 | 第55-59页 |
2.1 实验鱼 | 第55页 |
2.2 黄鳝组织样品采集 | 第55页 |
2.3 总RNA提取 | 第55页 |
2.4 反转录 | 第55页 |
2.5 引物设计 | 第55-56页 |
2.6 wt1 和foxl2 基因的克隆、测序及各基因标准品的构建 | 第56-57页 |
2.7 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| 第57页 |
2.8 半定量PCR | 第57-58页 |
2.9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58页 |
2.10 免疫组织化学 | 第58-59页 |
3 结果 | 第59-70页 |
3.1 Wt1 和Foxl2 cDNA序列的克隆结果及序列分析 | 第59-63页 |
3.2 wt1 和foxl2 核苷酸序列进化树分析 | 第63-64页 |
3.3 wt1 基因和foxl2 基因在各组织间的分布 | 第64-65页 |
3.4 wt1 基因和foxl2 基因在黄鳝性腺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差异 | 第65-67页 |
3.5 免疫组织化学法对Wt1 蛋白和Foxl2 在性腺中的表达进行定位 | 第67-70页 |
4 讨论 | 第70-73页 |
5 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四章 黄鳝性逆转过程中amh和dax1 基因的克隆、序列分析及其表达差异研究 | 第74-90页 |
1 前言 | 第74-75页 |
2 材料方法 | 第75-78页 |
2.1 实验鱼 | 第75页 |
2.2 黄鳝组织样品采集 | 第75页 |
2.3 总RNA提取 | 第75页 |
2.4 反转录 | 第75页 |
2.5 引物设计 | 第75-76页 |
2.6 amh和dax1 基因的克隆、测序及各基因标准品的构建 | 第76-77页 |
2.7 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| 第77页 |
2.8 半定量PCR | 第77页 |
2.9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77-78页 |
3 结果 | 第78-86页 |
3.1 Amh和Dax1 cDNA序列的克隆结果及序列分析 | 第78-82页 |
3.2 amh和dax1 核苷酸序列进化树分析 | 第82-83页 |
3.3 amh基因和dax1 基因在各组织间的分布 | 第83-84页 |
3.4 amh基因和dax1 基因在黄鳝性腺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差异 | 第84-86页 |
4 讨论 | 第86-88页 |
5 小结 | 第88-90页 |
第五章 黄鳝性逆转过程中fshr、lhr和star基因表达差异以及性腺发育相关激素的测定 | 第90-105页 |
1 前言 | 第90-91页 |
2 材料及方法 | 第91-95页 |
2.1 实验鱼 | 第91页 |
2.2 黄鳝组织样品及血液的采集 | 第91-92页 |
2.3 总RNA提取 | 第92页 |
2.4 反转录 | 第92页 |
2.5 引物设计 | 第92-94页 |
2.6 fshr、lhr和srat基因的克隆、测序及各基因标准品的构建 | 第94页 |
2.7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94-95页 |
2.8 血清激素测定 | 第95页 |
3 结果 | 第95-100页 |
3.1 fshr、lhr和srat基因在黄鳝性腺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差异 | 第95-97页 |
3.2 E2、皮质醇、T3和FT3在黄鳝性腺不同发育时期的变化 | 第97-100页 |
4 讨论 | 第100-103页 |
5 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第六章 黄鳝性逆转过程中er、ar和gr基因表达差异与vtg基因表达相关性研究 | 第105-117页 |
1 前言 | 第105-106页 |
2 材料及方法 | 第106-109页 |
2.1 实验鱼 | 第106页 |
2.2 黄鳝组织样品采集 | 第106-107页 |
2.3 总RNA提取 | 第107页 |
2.4 反转录 | 第107页 |
2.5 引物设计 | 第107页 |
2.6 er、ar、gr和vtg基因的克隆、测序及各基因标准品的构建 | 第107-108页 |
2.7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108-109页 |
3 结果 | 第109-113页 |
3.1 erα 和erβ 基因在黄鳝性腺不同发育时期肝脏和性腺组织中表达差异 | 第109-111页 |
3.2 ar和gr基因在黄鳝性腺不同发育时期肝脏和性腺组织中表达差异 | 第111-112页 |
3.3 vtg基因在黄鳝性腺不同发育时期肝脏和性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| 第112-113页 |
4 讨论 | 第113-116页 |
5 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48页 |
附录 | 第148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-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