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 | 第7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6页 |
前言 | 第17-25页 |
1 福氏志贺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0页 |
2 福氏志贺菌中SRNA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3 福氏志贺菌中HFQ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4页 |
4 研究思路 | 第24-25页 |
第1章 福氏志贺菌新SRNA的发现和鉴定 | 第25-44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25-29页 |
1.1 菌株 | 第25页 |
1.2 试剂及耗材 | 第25-26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26页 |
1.4 试剂配制 | 第26页 |
1.5 引物 | 第26-2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9-35页 |
2.1 转录单元预测方法在福氏志贺菌全基因组中寻找sRNA | 第29-30页 |
2.2 福氏志贺菌总RNA提取 | 第30页 |
2.3 去DNA处理 | 第30页 |
2.4 反转录 | 第30-31页 |
2.5 RT-PCR | 第31页 |
2.6 Northern blot | 第31-33页 |
2.7 RACE(Rapid amplification cDNA ends) | 第33-34页 |
2.8 sRNA在不同应激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| 第34-35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35-42页 |
3.1 福氏志贺菌sRNA预测结果 | 第35-37页 |
3.2 RT-PCR验证福氏志贺菌候选sRNA | 第37-38页 |
3.3 Northern blot验证福氏志贺菌中sRNA | 第38-39页 |
3.4 RACE确定福氏志贺菌新sRNA的全长 | 第39-40页 |
3.5 应激条件下s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| 第40-42页 |
4 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2章 福氏志贺菌SRNA突变株和回复株的构建及相关生物学功能分析 | 第44-59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44-45页 |
1.1 菌株和质粒 | 第44页 |
1.2 工具酶和试剂盒 | 第44页 |
1.3 实验动物 | 第44页 |
1.4 主要仪器 | 第44-45页 |
1.5 试剂配制 | 第45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45-49页 |
2.1 采用 λ-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福氏志贺菌Ssr1 和Ssr54 突变株 | 第45-47页 |
2.2 构建福氏志贺菌Ssr1 和Ssr54 突变株的回复株 | 第47-48页 |
2.3 福氏志贺菌生长状态实验 | 第48页 |
2.4 豚鼠角膜结膜炎实验 | 第48页 |
2.5 小鼠竞争性肺侵袭实验 | 第48-49页 |
2.6 细胞因子检测 | 第49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49-57页 |
3.1 突变株和回复株的成功构建 | 第49-51页 |
3.2 sRNA影响福氏志贺菌的生长状态 | 第51-52页 |
3.3 sRNA影响福氏志贺菌生存能力 | 第52-53页 |
3.4 豚鼠角膜结膜炎实验 | 第53-55页 |
3.5 小鼠肺竞争性侵袭实验 | 第55-56页 |
3.6 野生株与sRNA突变株细胞因子检测 | 第56-57页 |
4 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3章 SRNA潜在靶标的寻找与鉴定 | 第59-78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59-60页 |
1.1 菌株 | 第59页 |
1.2 试剂 | 第59页 |
1.3 仪器 | 第59页 |
1.4 溶液配制 | 第59-60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60-65页 |
2.1 蛋白质的提取及纯化 | 第60页 |
2.2 蛋白质双向电泳 | 第60-64页 |
2.3 qRT-PCR转录水平验证 | 第64-65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65-76页 |
3.1 sRNA缺失前后双向图谱比对 | 第65-74页 |
3.2 差异蛋白细胞定位分析 | 第74页 |
3.3 差异蛋白转录水平检测 | 第74-76页 |
4 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4章 福氏志贺菌HFQ生物学功能研究 | 第78-95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78-81页 |
1.1 菌株和质粒 | 第78页 |
1.2 工具酶和试剂盒 | 第78页 |
1.3 细胞培养试剂 | 第78页 |
1.4 主要仪器 | 第78-79页 |
1.5 试剂配制 | 第79页 |
1.6 引物 | 第79-81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81-84页 |
2.1 构建hfq突变株、回复株 | 第81-82页 |
2.2 野生株和hfq突变株对生长状态的影响实验 | 第82页 |
2.3 野生株和hfq突变株体外应激实验 | 第82页 |
2.4 hfq在不同应激条件下表达分析 | 第82-83页 |
2.5 T3SS相关基因和耐酸基因在不同PH应激条件下表达分析 | 第83页 |
2.6 HeLa细胞侵袭实验 | 第83-84页 |
2.7 小鼠竞争性肺侵袭实验 | 第84页 |
2.8 细胞因子检测 | 第84页 |
2.9 T3SS相关基因和耐酸基因表达 | 第84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84-93页 |
3.1 在福氏志贺菌中成功构建hfq突变株和hfq回复株 | 第84-86页 |
3.2 检测不同PH应激条件下hfq、毒力基因和耐酸基因的表达水平 | 第86-88页 |
3.3 生长曲线 | 第88-89页 |
3.4 不同应激压力下生存能力 | 第89-90页 |
3.5 野生株和hfq突变株的毒力检测 | 第90-91页 |
3.6 细胞因子检测 | 第91-92页 |
3.7 qRT-PCR检测毒力基因和耐酸基因的表达水平 | 第92-93页 |
4 小结 | 第93-95页 |
第5章 福氏志贺菌新亚型 1C鉴定研究 | 第95-104页 |
1. 实验材料 | 第95页 |
1.1 菌株和质粒 | 第95页 |
1.2 材料与相关耗材 | 第95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95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95-100页 |
2.1 PFGE标准方法 | 第95-98页 |
2.2 多位点序列分析(MLST) | 第98-99页 |
2.3 E-test法测定菌株对抗生素的MIC | 第99-100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100-103页 |
3.1 福氏志贺菌PFGE和MLST聚类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3.2 福氏志贺菌 1c亚型药敏实验结果 | 第101-103页 |
4 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讨论 | 第104-107页 |
结论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3页 |
综述 | 第113-119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19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