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四、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| 第15-21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一、贸易物流网络 | 第15页 |
二、自由贸易区 | 第15-16页 |
三、工业园区 | 第16页 |
第二节 理论综述 | 第16-20页 |
一、比较优势理论 | 第16-17页 |
二、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| 第17-18页 |
三、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| 第18-19页 |
四、国际投资理论 | 第19-2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| 第21-32页 |
第一节 中苏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 | 第22-31页 |
一、贸易合作现状 | 第22-26页 |
二、投资合作现状 | 第26-29页 |
三、能源合作现状 | 第29-30页 |
四、劳务合作现状 | 第30-3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中俄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| 第32-38页 |
第一节 中俄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2-36页 |
一、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| 第32页 |
二、商品结构比较单一 | 第32-33页 |
三、贸易秩序不规范 | 第33-34页 |
四、投资规模小领域集中 | 第34页 |
五、战略产业进入限制问题 | 第34-35页 |
六、物流网络制约问题 | 第35页 |
七、合法利益保护问题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6-37页 |
一、政治环境因素 | 第36页 |
二、经济发展因素 | 第36-37页 |
三、贸易制度因素 | 第3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中俄经贸合作模式创新探索 | 第38-53页 |
第一节 合作创建边境自贸区,促进贸易大发展 | 第38-42页 |
一、目标定位 | 第38-39页 |
二、模式框架 | 第39-41页 |
三、模式转换 | 第41页 |
四、机制设计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建立工业园区模式 | 第42-44页 |
一、工业园区模式成功的典范——绥芬河远东(中俄)工业园区 | 第42-43页 |
二、建立工业园区的对策建议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大项目合作模式 | 第44-46页 |
一、合作领域 | 第44页 |
二、模式选择 | 第44-46页 |
三、推进机制 | 第46页 |
第四节 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模式 | 第46-49页 |
一、合作机遇 | 第46页 |
二、基本原则 | 第46-47页 |
三、准备工作 | 第47页 |
四、模式选择 | 第47-49页 |
第五节 旅游业一体化合作模式 | 第49-51页 |
一、旅游标准一体化 | 第49页 |
二、跨国经营一体化 | 第49-50页 |
三、黄金线路一体化 | 第50页 |
四、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 | 第50-51页 |
第六节 金融合作模式 | 第51-52页 |
一、目标定位 | 第51页 |
二、模式选择 | 第51-5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推动中俄经贸合作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| 第53-57页 |
第一节 发挥政府职能,推动模式创新 | 第53-54页 |
一、两国中央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 | 第53页 |
二、积极构建双方政府的协商机制 | 第53-54页 |
第二节 支持大型企业在俄发展壮大 | 第54页 |
一、政府层面 | 第54页 |
二、大型企业层面 | 第54页 |
第三节 培训复合型对俄经贸人才 | 第54-55页 |
第四节 深入调研俄罗斯政策、法律、市场和经商环境 | 第55页 |
一、深入研究俄罗斯的政策和法律 | 第55页 |
二、深入调研俄罗斯的市场和经商环境 | 第55页 |
第五节 创建“东北亚合作——兴凯湖论坛” | 第55-5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