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电气化铁路论文--供电论文

基于机车实际功率模型的高铁牵引供电能力分析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牵引供电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牵引供电系统潮流计算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1.3 课题的来源第13-14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第14-16页
第二章 牵引供电系统及分析第16-35页
    2.1 牵引供电系统的构成第16-17页
    2.2 牵引供电系统的供电方式第17-20页
    2.3 牵引网数学模型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牵引网阻抗导纳矩阵计算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牵引网导线的合并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牵引网链式电路模型第23-26页
    2.4 全并联AT供电系统电气设备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外部电源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牵引变压器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自耦变压器数学模型的建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电气设备横向连接导线和并联阻抗元件数学模型的建立第31-32页
    2.5 京津城际牵引供电系统介绍第32-34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三章 基于机车实际功率模型的牵引供电系统潮流计算第35-53页
    3.1 连续线性潮流算法第35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列车等效为电流源模型的潮流计算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列车等效为阻抗模型的潮流计算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算例分析比较第42-44页
    3.2 基于机车实际功率模型的潮流计算第44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高速列车实际取流功率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高速列车实际功率模型与额定功率模型潮流计算对比分析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高速列车实际功率模型下的潮流计算第50-52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四章 基于机车实际功率模型潮流计算的牵引供电能力分析第53-90页
    4.1 牵引供电能力评估方法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牵引网网压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变压器绕组电压、电流、容量的计算与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牵引变压器和自耦变压器功率因数的计算与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4.2 正常供电能力分析第58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单编组列车运行条件下的供电能力分析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重连动车组列车运行条件下的供电能力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单编组与重连动车组列车交替运行条件下的供电能力分析第64-67页
    4.3 越区供电能力分析第6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单编组列车运行条件下的供电能力分析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重连动车组列车运行条件下的供电能力分析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单编组与重连动车组列车交替运行条件下的供电能力分析第74-78页
    4.4 仿真分析结果与潮流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第78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全并联AT供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正常供电情况下的对比分析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越区供电情况下的对比分析第82-85页
    4.5 现场实测数据与潮流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第85-89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89-90页
第五章 高铁牵引供电能力仿真分析平台的设计第90-102页
    5.1 高铁牵引供电能力仿真分析平台的功能与结构第90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正常供电能力分析模块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越区供电能力分析模块第93-94页
    5.2 实例分析第94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正常供电能力分析实例第94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越区供电能力分析实例第98-101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101-102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-104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02-103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103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07页
致谢第107-108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8页

论文共1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有向符号图下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符号一致性
下一篇:氮化硼纳米管的化学气相制备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