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1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| 第11-25页 |
1.1 安静自我研究进展 | 第11-20页 |
1.1.1 安静自我的概念提出 | 第11-13页 |
1.1.2 安静自我的概念内涵 | 第13-16页 |
1.1.3 安静自我的原型分析 | 第16-17页 |
1.1.4 安静自我的测量和结构 | 第17-18页 |
1.1.5 安静自我的相关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2 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综述 | 第20-23页 |
1.2.1 生命意义感的概念内涵 | 第20-21页 |
1.2.2 生命意义感的来源 | 第21-22页 |
1.2.3 生命意义感的测量 | 第22-23页 |
1.3 安静自我与生命意义感 | 第23-25页 |
1.3.1 意义治疗理论视角下的安静自我与生命意义感 | 第23-24页 |
1.3.2 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的安静自我与生命意义感 | 第24-25页 |
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5-27页 |
2.1 研究目的 | 第25页 |
2.2 研究意义 | 第25-27页 |
2.2.1 理论意义 | 第25页 |
2.2.2 实践意义 | 第25-27页 |
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27-28页 |
4 研究一:安静自我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 | 第28-36页 |
4.1 研究目的 | 第28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4.2.1 研究对象 | 第28页 |
4.2.2 施测工具 | 第28-29页 |
4.2.3 研究过程 | 第29页 |
4.3 结果 | 第29-32页 |
4.3.1 问卷初测结果 | 第29-30页 |
4.3.2 重测结果 | 第30-32页 |
4.4 讨论 | 第32-36页 |
4.4.1 安静自我量表中文版的项目分析 | 第32页 |
4.4.2 安静自我量表中文版的结构效度 | 第32-36页 |
5 研究二:安静自我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 | 第36-43页 |
5.1 研究目的 | 第36页 |
5.2 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5.2.1 研究对象 | 第36页 |
5.2.2 研究工具 | 第36-37页 |
5.2.3 研究过程 | 第37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5.3.1 安静自我与真实性、自尊、生命意义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| 第37-38页 |
5.3.2 安静自我、真实性、自尊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回归分析 | 第38-39页 |
5.3.3 真实性和自尊在安静自我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| 第39-41页 |
5.4 讨论 | 第41-43页 |
5.4.1 安静自我、真实性、自尊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| 第41-42页 |
5.4.2 真实性和自尊在安静自我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| 第42-43页 |
6 研究三:安静自我个体的生命意义感的稳定性 | 第43-47页 |
6.1 研究目的 | 第43页 |
6.2 研究方法 | 第43-44页 |
6.2.1 研究对象 | 第43页 |
6.2.2 研究工具 | 第43-44页 |
6.2.3 研究过程 | 第44页 |
6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6页 |
6.3.1 生命意义的无条件均值模型 | 第44-45页 |
6.3.2 安静自我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6.4 讨论 | 第46-47页 |
7 综合讨论 | 第47-51页 |
7.1 安静自我的研究理由 | 第47-49页 |
7.2 安静自我个体生命意义感的现状 | 第49-51页 |
8 结论 | 第51-52页 |
9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