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1.1 历史与社会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理论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2 研究对象的选择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页 |
1.4 研究理论综述 | 第15-23页 |
1.4.1 城市形态学理论综述 | 第15-21页 |
1.4.2 黄埔古村地区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1-23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6 相关概念诠释 | 第24-25页 |
1.7 研究框架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广州黄埔古村概况 | 第26-35页 |
2.1 区位特征 | 第26页 |
2.2 自然条件 | 第26-27页 |
2.3 历史变迁 | 第27-31页 |
2.3.1 名称由来 | 第27页 |
2.3.2 行政区划变迁 | 第27页 |
2.3.3 历史发展阶段 | 第27-31页 |
2.4 历史遗存 | 第31-33页 |
2.5 研究范围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平面单元要素分析 | 第35-67页 |
3.1 街道系统 | 第35-53页 |
3.1.1 构成要素的分布与特点 | 第35-51页 |
3.1.2 街道单元类型划分 | 第51-53页 |
3.2 地块组合方式 | 第53-58页 |
3.2.1 地块大小与形状 | 第53-55页 |
3.2.2 地块组合方式 | 第55-57页 |
3.2.3 地块组合单元划分 | 第57-58页 |
3.3 建筑基底布局 | 第58-62页 |
3.4 平面单元划分 | 第62-64页 |
3.5 小结 | 第64-67页 |
3.5.1 形态特征 | 第65页 |
3.5.2 成因分析 | 第65-67页 |
第四章 建筑类型与土地使用类型分析 | 第67-95页 |
4.1 建筑类型分析 | 第67-88页 |
4.1.1 不同时期建筑类型及其分布 | 第67-86页 |
4.1.2 建筑类型划分 | 第86-87页 |
4.1.3 形态特征 | 第87-88页 |
4.2 土地使用类型分析 | 第88-92页 |
4.2.1 现状分布 | 第89-90页 |
4.2.2 演化过程 | 第90-92页 |
4.2.3 形态特征 | 第92页 |
4.3 小结 | 第92-95页 |
4.3.1 形态特征 | 第92页 |
4.3.2 成因分析 | 第92-95页 |
第五章 形态区域划分与演进分析 | 第95-100页 |
5.1 形态区域的划分 | 第95-97页 |
5.1.1 理论依据 | 第95-96页 |
5.1.2 形态区域划分 | 第96-97页 |
5.2 形态演进过程 | 第97-99页 |
5.2.1 古外港的繁荣发展时期(1842年以前) | 第98页 |
5.2.2 衰败沉寂时期(1840-1978年) | 第98-99页 |
5.2.3 改革开放后(1978年之后) | 第99页 |
5.3 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100-106页 |
6.1 黄埔古村的形态成因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6.1.1 自然环境因素 | 第100页 |
6.1.2 经济因素 | 第100-101页 |
6.1.3 宗族制度 | 第101页 |
6.1.4 政府规划与整治保护 | 第101-102页 |
6.2 黄埔古村保护建议 | 第102-103页 |
6.2.1 保护策略 | 第102页 |
6.2.2 保护范围划定 | 第102-103页 |
6.3 研究方法总结 | 第103-106页 |
6.3.1 研究创新点 | 第103-105页 |
6.3.2 研究不足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1页 |
附录 | 第111-11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7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-119页 |
附件 | 第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