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1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20-21页 |
1.4.1 主要创新 | 第20页 |
1.4.2 存在不足 | 第20-21页 |
1.5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-22页 |
1.5.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| 第21页 |
1.5.2 社会组织 | 第21-22页 |
1.5.3 事业单位 | 第22页 |
1.6 理论基础 | 第22-25页 |
1.6.1 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理论 | 第22-23页 |
1.6.2 多中心治理理论 | 第23-24页 |
1.6.3 契约理论 | 第24-25页 |
2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概述 | 第25-39页 |
2.1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情况概述 | 第25-30页 |
2.1.1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与特点 | 第25-28页 |
2.1.2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方式 | 第28-29页 |
2.1.3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问题与难点 | 第29-30页 |
2.2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概述 | 第30-35页 |
2.2.1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沿革 | 第30-33页 |
2.2.2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问题 | 第33-35页 |
2.3 政府购买服务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条件 | 第35-39页 |
2.3.1 政府购买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条件 | 第35-37页 |
2.3.2 政府购买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外在条件 | 第37-39页 |
3 W市以政府购买养老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证分析 | 第39-62页 |
3.1 W市养老服务业基本情况 | 第39-42页 |
3.1.1 W市面临的养老形势 | 第39-41页 |
3.1.2 W市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| 第41页 |
3.1.3 W市养老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| 第41-42页 |
3.2 W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概况 | 第42-47页 |
3.2.1 W市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 | 第43-45页 |
3.2.2 W市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| 第45-46页 |
3.2.3 政府购买服务的程序 | 第46-47页 |
3.3 W市事业单位改革概况 | 第47-50页 |
3.3.1 W市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 | 第47-48页 |
3.3.2 W市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情况 | 第48-50页 |
3.4 W市以政府购买养老促进相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探索实践 | 第50-57页 |
3.4.1“一院两制”模式 | 第50-53页 |
3.4.2 养老产业集团模式 | 第53-56页 |
3.4.3 公建民营养老模式 | 第56-57页 |
3.5 W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促进相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效果 | 第57-62页 |
3.5.1 政府向转企之后的事业单位购买,促进“管办分离” | 第57-59页 |
3.5.2 政府购买对事业单位向社会组织或者企业转变的促进 | 第59页 |
3.5.3 政府购买对事业单位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促进 | 第59-60页 |
3.5.4 政府购买对事业单位资金预算管理的促进 | 第60-61页 |
3.5.5 政府购买对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的促进 | 第61-62页 |
4 W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促进相关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62-66页 |
4.1 缺乏有效的协同推进机制 | 第62-63页 |
4.2 未处理好分类工作中的利益博弈问题 | 第63页 |
4.3 缺乏长效的管理考核和监督机制 | 第63-64页 |
4.4 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不健全 | 第64页 |
4.5 承接主体少,社会力量薄弱 | 第64-65页 |
4.6 缺乏政府购买与事业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 | 第65-66页 |
5 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相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对策建议 | 第66-71页 |
5.1 建立有效的协同推进机制 | 第66页 |
5.2 加强事业单位在政府购买服务中的财务管理 | 第66-67页 |
5.3 深入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工作 | 第67-68页 |
5.4 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 | 第68页 |
5.5 推进竞争购买,培育社会组织 | 第68-69页 |
5.6 树立对政府购买和事业单位改革关系的正确认识 | 第69-71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71-73页 |
6.1 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71-72页 |
6.2 进一步讨论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