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说明 | 第5-10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1 前言 | 第14-28页 |
1.1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9页 |
1.1.1 益生菌作用机理 | 第14-16页 |
1.1.2 益生菌的应用 | 第16页 |
1.1.3 益生菌对动物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| 第16-18页 |
1.1.4 植物乳杆菌 | 第18-19页 |
1.2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1.2.1 植物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| 第19页 |
1.2.2 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| 第19-20页 |
1.2.3 植物多糖的抗病毒、抗肿瘤活性 | 第20-21页 |
1.3 泰山松花粉多糖的研究 | 第21页 |
1.4 微胶囊简介 | 第21-27页 |
1.4.1 微胶囊概念 | 第21页 |
1.4.2 微胶囊技术发展概况 | 第21-22页 |
1.4.3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4.4 微胶囊的作用 | 第24-25页 |
1.4.5 海藻酸钠/壳聚糖微胶囊的研究 | 第25-27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7-28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28-35页 |
2.1 菌株与实验动物 | 第28页 |
2.2 试剂和仪器 | 第28页 |
2.3 海藻酸钠/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 | 第28-32页 |
2.3.1 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28-29页 |
2.3.2 植物乳杆菌与松花粉多糖最适组合比例的确定 | 第29页 |
2.3.3 海藻酸钠与植物乳杆菌的生物相容性分析 | 第29页 |
2.3.4 植物乳杆菌-松花粉多糖微胶囊的制备 | 第29-31页 |
2.3.5 微胶囊的大小及包封率 | 第31页 |
2.3.6 微胶囊对模拟胃肠道环境的耐受情况 | 第31页 |
2.3.7 微胶囊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出性检测 | 第31页 |
2.3.8 微胶囊对温度的耐受情况 | 第31-32页 |
2.3.9 微胶囊的安全性试验 | 第32页 |
2.3.10 储藏稳定性检测 | 第32页 |
2.4 微胶囊对獭兔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2.4.1 兔瘟组织灭活苗的制备 | 第32页 |
2.4.2 动物试验 | 第32页 |
2.4.3 微胶囊对獭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4.4 微胶囊对獭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2.5 数据分析 | 第3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51页 |
3.1 植物乳杆菌-松花粉多糖微胶囊的制备 | 第35-44页 |
3.1.1 植物乳杆菌与松花粉多糖最适组合比例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
3.1.2 海藻酸钠与植物乳杆菌的生物相容性分析结果 | 第36页 |
3.1.3 水相和油相体积比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1.4 CaCO3与海藻酸钠的质量比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1.5 CaCO3与冰醋酸的摩尔质量比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| 第38页 |
3.1.6 壳聚糖浓度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1.7 微胶囊最佳配方的确定 | 第39-41页 |
3.1.8 微胶囊的形态及包封率 | 第41-42页 |
3.1.9 微胶囊对模拟胃液的耐受性检测 | 第42页 |
3.1.10 微胶囊对温度的耐受情况 | 第42-43页 |
3.1.11 微胶囊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出性检测结果 | 第43-44页 |
3.1.12 微胶囊的安全性试验结果 | 第44页 |
3.1.13 储存稳定性检测结果 | 第44页 |
3.2 微胶囊对獭兔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| 第44-51页 |
3.2.1 獭兔日增重和饲料利用效率 | 第44-45页 |
3.2.2 小肠绒毛的发育情况 | 第45-47页 |
3.2.3 肠道内微生物检测结果 | 第47-48页 |
3.2.4 血清抗体效价的检测结果 | 第48-49页 |
3.2.5 血清IFN-γ 浓度检测结果 | 第49-50页 |
3.2.6 溶菌酶含量的检测结果 | 第50-51页 |
4 讨论 | 第51-55页 |
5 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6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个人简介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