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新儒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| 第12-13页 |
1.2.2 新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、内容、创新点、难点及不足 | 第14-17页 |
第2章 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看法及态度 | 第17-25页 |
2.1 探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 | 第17-18页 |
2.2 新儒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| 第18-22页 |
2.2.1 境外新儒家的态度 | 第18-19页 |
2.2.2 大陆新儒家的态度 | 第19-22页 |
2.3 梁漱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之转变 | 第22-25页 |
第3章 梁漱溟眼中的文化 | 第25-31页 |
3.1 文化三路向说 | 第25-27页 |
3.1.1 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 | 第26页 |
3.1.2 调和、持中的中国文化 | 第26-27页 |
3.1.3 意欲向后的印度文化 | 第27页 |
3.2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| 第27-30页 |
3.2.1 儒家的直觉主义精神 | 第27-28页 |
3.2.2 伦理本位的思想和文化 | 第28-30页 |
3.3 “塞恩斯”与“德莫克拉西”文化与东方文化之比较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认识老中国,建设新中国” | 第31-44页 |
4.1 认识老中国的特殊——中国之“老”和中国之“大” | 第31页 |
4.2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疏的社会和理性早熟的文化 | 第31-34页 |
4.2.1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疏的社会 | 第31-33页 |
4.2.2 理性早熟的文化 | 第33-34页 |
4.3 “建设新中国”—通过乡村建设入手解决中国问题 | 第34-37页 |
4.3.1 乡村建设理论的内容 | 第34-36页 |
4.3.2 不同于苏联的中国特有的道路 | 第36-37页 |
4.4 梁漱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 | 第37-44页 |
4.4.1 梁漱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问题 | 第37-41页 |
4.4.2 梁漱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人生问题 | 第41-44页 |
全文总结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