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中国哲学论文--现代哲学(1919年~)论文

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何以勾连?--以梁漱溟为中心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新儒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新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、内容、创新点、难点及不足第14-17页
第2章 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看法及态度第17-25页
    2.1 探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第17-18页
    2.2 新儒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境外新儒家的态度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大陆新儒家的态度第19-22页
    2.3 梁漱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之转变第22-25页
第3章 梁漱溟眼中的文化第25-31页
    3.1 文化三路向说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调和、持中的中国文化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意欲向后的印度文化第27页
    3.2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儒家的直觉主义精神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伦理本位的思想和文化第28-30页
    3.3 “塞恩斯”与“德莫克拉西”文化与东方文化之比较第30-31页
第4章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认识老中国,建设新中国”第31-44页
    4.1 认识老中国的特殊——中国之“老”和中国之“大”第31页
    4.2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疏的社会和理性早熟的文化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疏的社会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理性早熟的文化第33-34页
    4.3 “建设新中国”—通过乡村建设入手解决中国问题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乡村建设理论的内容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于苏联的中国特有的道路第36-37页
    4.4 梁漱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第37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梁漱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问题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梁漱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人生问题第41-44页
全文总结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50页
致谢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FABP5在胶质瘤中的表达、功能及其与全反式维甲酸药物敏感性的关系
下一篇:老龄社会初期养老地产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对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