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田县排水管渠系统及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提出 | 第9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1.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1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1.4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3页 |
2 县城概况 | 第13-17页 |
2.1 地理、自然概况 | 第13-14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13页 |
2.1.2 县城规划格局 | 第13-14页 |
2.1.3 自然条件 | 第14页 |
2.2 供、排水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4-17页 |
2.2.1 供水工程现状 | 第14-15页 |
2.2.2 排水工程现状 | 第15-16页 |
2.2.3 排水工程现状问题 | 第16-17页 |
3 排水管渠优化设计 | 第17-33页 |
3.1 排水体制确定 | 第17-19页 |
3.1.1 排水体制分类 | 第17-18页 |
3.1.2 排水体制选择 | 第18-19页 |
3.2 污水管网系统优化 | 第19-26页 |
3.2.1 污水集流系统分区 | 第19-20页 |
3.2.2 污水干管布置 | 第20页 |
3.2.3 污水管道优化参数 | 第20-22页 |
3.2.4 污水干管设计 | 第22-24页 |
3.2.5 管道断面形式 | 第24页 |
3.2.6 管材选择 | 第24-26页 |
3.3 雨水管渠系统优化 | 第26-33页 |
3.3.1 雨水系统分区 | 第26-27页 |
3.3.2 雨水干管布置 | 第27-28页 |
3.3.3 雨水设计标准 | 第28-29页 |
3.3.4 雨水干管设计 | 第29-30页 |
3.3.5 雨水资源化综合利用 | 第30-33页 |
4 蓝田县污水处理工艺优化 | 第33-44页 |
4.1 污水水量预测 | 第33-35页 |
4.1.1 服务范围 | 第33页 |
4.1.2 服务范围内人口预测 | 第33页 |
4.1.3 污水水量预测 | 第33-35页 |
4.2 污水厂进、出水水质 | 第35-37页 |
4.2.1 北区污水厂进水水质 | 第35页 |
4.2.2 南区污水厂进水水质 | 第35-36页 |
4.2.3 污水厂出水水质 | 第36页 |
4.2.4 污水处理程度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4.3 污水处理工艺优选 | 第37-44页 |
4.3.1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思路 | 第37页 |
4.3.2 常规工艺介绍 | 第37-40页 |
4.3.3 污水处理工艺 | 第40-41页 |
4.3.4 污水消毒工艺 | 第41-42页 |
4.3.5 污泥处理工艺 | 第42-44页 |
5 蓝田县污水处理厂优化设计 | 第44-63页 |
5.1 北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艺设计 | 第44-52页 |
5.1.1 设计流量确定 | 第44页 |
5.1.2 粗格栅及污水提升泵房 | 第44-45页 |
5.1.3 细格栅 | 第45-46页 |
5.1.4 旋流式沉砂池 | 第46页 |
5.1.5 CASS池设计 | 第46-48页 |
5.1.6 中间水池 | 第48页 |
5.1.7 V型滤池 | 第48-49页 |
5.1.8 消毒池 | 第49-51页 |
5.1.9 污泥池 | 第51页 |
5.1.10 其他附属构筑物 | 第51-52页 |
5.2 南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艺设计 | 第52-61页 |
5.2.1 设计流量确定 | 第52-53页 |
5.2.2 粗格栅及污水提升泵房 | 第53-54页 |
5.2.3 细格栅 | 第54页 |
5.2.4 旋流式沉砂池 | 第54-55页 |
5.2.5 CASS池设计 | 第55-57页 |
5.2.6 中间水池 | 第57页 |
5.2.7 V型滤池 | 第57-58页 |
5.2.8 消毒池 | 第58-59页 |
5.2.9 污泥池 | 第59-60页 |
5.2.10 其他附属构筑物 | 第60-61页 |
5.3 回用水处理设计 | 第61-63页 |
5.3.1 回用水处理工艺选择 | 第61-62页 |
5.3.2 回用水处理构筑物 | 第62-63页 |
6 结论与建议 | 第63-64页 |
6.1 结论 | 第63页 |
6.2 建议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