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-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双水相合成及应用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水资源及水污染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污水处理的方法与技术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絮凝剂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絮凝剂的概念及种类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第14页
    1.3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第14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合成方法研究进展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应用研究进展第19-20页
    1.4 主要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第20-21页
第二章 AM与DMDAAC共聚物的双水相合成与表征第21-38页
    2.1 基本理论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AM与DMDAAC的聚合机理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AM与DMDAAC共聚方式的选择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AM与DMDAAC共聚反应引发剂的选择第22-23页
    2.2 P(AM-DMDAAC)的聚合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药品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P(AM-DMDAAC)的合成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聚合产物的分离提纯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双水相聚合反应条件的确立及优化第25-26页
    2.3 P(AM-DMDAAC)共聚物的性能测试和表征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P(AM-DMDAAC)特性粘度和粘均分子量的测定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P(AM-DMDAAC)粘均分子量的计算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P(AM-DMDAAC)阳离子度的测定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阳离子度的计算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合成反应中转化率的测定及计算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P(AM-DMDAAC)共聚物红外光谱分析第29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讨论第29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引发剂用量对产物粘均分子量及阳离子度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单体配比对产物粘均分子量及阳离子度的影响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反应温度对产物粘均分子量及阳离子度的影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PEG用量对产物粘均分子量及阳离子度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酸度对产物粘均分子量及阳离子度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制备CPAM正交实验表及结论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7 AM-DMDAAC共聚物红外光谱图第34-36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6-38页
第三章 共聚反应竞聚率的测定及F-f图绘制第38-46页
    3.1 基本理论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研究竞聚率及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的意义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AM-DMDAAC共聚反应竞聚率测定方法的选择第38页
    3.2 竞聚率的测定和计算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方法和数据采集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竞聚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3.3 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及F-f关系图的绘制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的概述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二元共聚物组成摩尔分数方程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利用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绘制F-f图第40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F-R法计算结果讨论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K-T法计算结果讨论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YBR法计算结果讨论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F-f曲线图绘制第43-44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4-46页
第四章 双水相组成与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第46-49页
    4.1 双水相组成的基本理论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双水相的分相机理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双水相相图第46页
    4.2 制备相图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原理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绘制PEG与CPAM的液/液边界图的步骤第47页
    4.3 AM与DMDAAC动力学曲线的绘制第47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讨论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PEG与CPAM的双水相体系相图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反应动力学的测定结果第48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第五章 共聚产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第49-5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49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试剂与仪器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絮凝方法第49页
    5.3 絮凝性能研究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CPAM阳离子度和粘均分子量对去浊率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絮凝反应条件的确立与优化第50页
    5.4 去浊率的计算第50-51页
    5.5 结果与讨论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0 阳离子度与粘均分子量对去浊效果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皂土浊度对去浊率的影响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试样投加量对去浊率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搅拌时间对去浊率的影响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酸度对去浊率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5 絮凝温度对去浊率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6 絮凝的正交实验表及结论第55-56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56-57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7-59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57-58页
    6.2 建议与展望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3页
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第63-64页
致谢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企业采购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地方政府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研究--以扬州市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