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导论 | 第16-2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6-19页 |
二、理论研究的困境 | 第19-22页 |
三、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的设想 | 第24-26页 |
第一章 利他救助法律干预概述 | 第26-40页 |
一、利他行为理论谱系分析 | 第26-33页 |
(一)利他行为的生物学阐释 | 第26-27页 |
(二)利他行为的心理学阐释 | 第27-30页 |
(三)利他行为的经济学阐释 | 第30-31页 |
(四)利他救助中利他行为的认识 | 第31-33页 |
二、法律干预理论 | 第33-40页 |
(一)干预需要论 | 第33-35页 |
(二)家长主义式的法律干预 | 第35-38页 |
(三)利他救助的法律干预 | 第38-40页 |
第二章 利他救助法律干预的理论基础 | 第40-56页 |
一、利他救助法律干预理论基础之正向思考 | 第42-49页 |
(一)多元价值中的自由主义—对自由主义的反思 | 第42-44页 |
(二)互助论解读 | 第44-47页 |
(三)公共利益的维护—社群主义的思考 | 第47-49页 |
二、利他救助法律干预理论基础之逆向思考 | 第49-56页 |
(一)强制行善说的驳斥—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建立 | 第49-51页 |
(二)划线说—对于打滑斜坡的担心 | 第51-52页 |
(三)对因果关系说的驳斥 | 第52-56页 |
第三章 利他救助法律干预的构成论 | 第56-70页 |
一、利他救助法律干预中的主客体要素 | 第56-62页 |
(一)利他救助中的客观情境 | 第56-58页 |
(二)利他救助中的适格主体 | 第58-62页 |
二、利他救助法律干预中的内容要素—作为义务研究 | 第62-70页 |
(一)先行行为的作为义务 | 第64-65页 |
(二)特殊关系中的作为义务 | 第65-67页 |
(三)利他救助中的作为义务 | 第67-70页 |
第四章 利他救助法律干预的责任论 | 第70-86页 |
一、利他救助中的法律责任 | 第70-76页 |
(一)责任论的法理基础 | 第70-71页 |
(二)法律责任论中的惩罚性机制 | 第71-74页 |
(三)法律责任论中的协调性理论 | 第74-76页 |
二、西方国家中利他救助法律责任的探析与借鉴 | 第76-86页 |
(一)大陆法系中救助责任立法例分析 | 第77-82页 |
(二)英美法系中救助责任立法例分析 | 第82-86页 |
第五章 利他救助法律干预的实效性考察 | 第86-98页 |
一、利他救助的局限 | 第86-92页 |
(一)救助还是不救助—现实中的两难抉择 | 第86-88页 |
(二)利他救助中的违法阻却事由 | 第88-89页 |
(三)救助的忧虑—救助者的豁免权 | 第89-90页 |
(四)因救助所受损害的赔偿 | 第90-92页 |
二、徒法不足以自行:如何发挥利他救助的应有效果 | 第92-98页 |
(一)基本救助知识的掌握 | 第92-94页 |
(二)院前救助体系的完善 | 第94-96页 |
(三)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| 第96-98页 |
第六章 利他救助法律干预的中国考量 | 第98-112页 |
一、利他救助法律干预的历史考查 | 第98-103页 |
(一)利他救助的思想渊源—“仁”的思想 | 第98-99页 |
(二)利他救助的古代立法 | 第99-101页 |
(三)当下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流变 | 第101-103页 |
二、利他救助法律干预的立法完善 | 第103-112页 |
(一)利他救助法律规范的现状 | 第103-106页 |
(二)见危不救的责任承担—民事责任抑或刑事责任 | 第106-108页 |
(三)利他救助刑事责任的进一步思考—修复性司法的视角 | 第108-112页 |
结语 | 第112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24页 |
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124-125页 |
后记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