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新品格教育及其对我国青年道德教育的启示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3 创新性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内容 | 第18-23页 |
2.1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 | 第18-20页 |
2.1.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品格教育 | 第18-19页 |
2.1.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新品格教育兴起 | 第19页 |
2.1.3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新品格教育 | 第19-20页 |
2.2 新品格教育的核心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2.1 品格 | 第20-21页 |
2.2.2 品格教育与新品格教育的演绎 | 第21页 |
2.3 新品格教育的内容表现 | 第21-23页 |
2.3.1 继承传统美德 | 第22页 |
2.3.2 追寻道德共识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实践模式及评价 | 第23-35页 |
3.1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方法特点 | 第23-27页 |
3.1.1 经典名著研读提升道德价值判断 | 第24-25页 |
3.1.2 两难问题情境唤醒道德价值反思 | 第25-26页 |
3.1.3 榜样示范增强道德行动内驱力 | 第26页 |
3.1.4 纪律与奖罚明确道德行为边界 | 第26-27页 |
3.2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实践途径特点 | 第27-30页 |
3.2.1 重视学校、家庭和社区通力合作 | 第28-29页 |
3.2.2 以职业化为导向强调社区力量 | 第29-30页 |
3.3 美国新品教育的评价方式 | 第30-33页 |
3.3.1 以自我反思为导向的自省式测评 | 第31页 |
3.3.2 以案例和情境为载体的分析判断式测评 | 第31-32页 |
3.3.3 以回顾分析为手段的结构式测评 | 第32-33页 |
3.4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基本评价 | 第33-35页 |
3.4.1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积极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4.2 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局限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青年道德教育的启示 | 第35-47页 |
4.1 创新道德教育支持理念 | 第35-38页 |
4.1.1 强化大德育观构建 | 第35-36页 |
4.1.2 注重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 | 第36-37页 |
4.1.3 加强道德理念的实践转化 | 第37-38页 |
4.2 创新道德教育具体教学方法 | 第38-41页 |
4.2.1 注重理性思维培养价值智慧的生成 | 第38-39页 |
4.2.2 在显性教育基础上加强隐性教育 | 第39-40页 |
4.2.3 探索“互联网+道德教育”新路径 | 第40-41页 |
4.3 创新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社区功能 | 第41-44页 |
4.3.1 加强青年社群归属感 | 第41-42页 |
4.3.2 加强学校、家庭、社区的有机联动 | 第42-43页 |
4.3.3 注重青年同理心培养 | 第43-44页 |
4.4 创新道德教育评价方式 | 第44-47页 |
4.4.1 以诊断性评价评估道德发展 | 第44-45页 |
4.4.2 以形成性评价评估道德情感 | 第45-46页 |
4.4.3 以总结性评价评估道德实践 | 第46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7页 |
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