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1 前言 | 第13-21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.1 现实意义 | 第14页 |
1.2.2 理论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3 个人见解 | 第15-16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6-21页 |
1.3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6-17页 |
1.3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7-21页 |
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21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.1 文献资料法 | 第21页 |
2.2.2 个案分析法 | 第21页 |
2.2.3 专家访谈法 | 第21页 |
2.2.4 逻辑分析法 | 第21-22页 |
3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22-51页 |
3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2-24页 |
3.1.1 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的界定 | 第22-24页 |
3.1.2 法律责任的界定 | 第24页 |
3.2 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的种类、特征与消极后果 | 第24-29页 |
3.2.1 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的种类 | 第24-26页 |
3.2.2 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的特征 | 第26-28页 |
3.2.3 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不当处理的消极后果 | 第28-29页 |
3.3 学校与中学生的法律关系 | 第29-32页 |
3.3.1 监护权转移给学校的关系说 | 第30-31页 |
3.3.2 监护权委托代理给学校的关系说 | 第31-32页 |
3.3.3 学校与学生存在契约的关系说 | 第32页 |
3.4 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的法律归责原则分析 | 第32-40页 |
3.4.1 我国法律规定的法律归责原则 | 第33-35页 |
3.4.2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中学生伤害事故采用的通行的归责原则 | 第35-36页 |
3.4.3 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相关归责方式的评析 | 第36-40页 |
3.5 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承担主体分析 | 第40-48页 |
3.5.1 学校责任 | 第40-43页 |
3.5.2 本人责任 | 第43-45页 |
3.5.3 家庭责任 | 第45-46页 |
3.5.4 第三人责任 | 第46页 |
3.5.5 意外责任 | 第46-48页 |
3.6 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承担方式分析 | 第48-51页 |
3.6.1 行政责任 | 第48页 |
3.6.2 民事责任 | 第48-49页 |
3.6.3 刑事责任 | 第49-51页 |
4 结论与建议 | 第51-53页 |
4.1 结论 | 第51-52页 |
4.2 建议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