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9-17页 |
一、选题依据 | 第9-11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价值 | 第10-1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(一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(二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(三)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(四)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| 第17-20页 |
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地位 | 第17-18页 |
一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的目标 | 第17页 |
二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主要内容 | 第17页 |
三、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地位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作用 | 第18-20页 |
一、是衡量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| 第18页 |
二、是科学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| 第18-19页 |
三、是促进思政课改革和建设,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的现状评析 | 第20-28页 |
第一节 不同主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 | 第20-21页 |
一、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 | 第20页 |
二、学校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 | 第20-21页 |
三、社会对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评价 | 第21页 |
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1-25页 |
一、有评价无体系 | 第21页 |
二、评价主体不全面 | 第21-23页 |
三、评价标准不科学 | 第23-24页 |
四、评价方法单一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存在问题的成因 | 第25-28页 |
一、对思政课评价体系的建构不重视 | 第25页 |
二、对评价主体缺乏相关性界定 | 第25-26页 |
三、评价新方法、新手段的应用度低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标准 | 第28-34页 |
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| 第28-30页 |
一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| 第28页 |
二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28-30页 |
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构建的标准 | 第30-34页 |
一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的政治标准 | 第31页 |
二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的知识标准 | 第31-32页 |
三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的道德标准 | 第32页 |
四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的能力标准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34-47页 |
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| 第34-38页 |
一、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的思路 | 第34页 |
二、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的依据 | 第34-35页 |
三、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指标筛选 | 第35-38页 |
第二节 教学过程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 | 第38-43页 |
一、一级指标 | 第38-39页 |
二、二级指标 | 第39-41页 |
三、三级指标 | 第41-43页 |
四、各项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| 第43页 |
第三节 教学效果评价的二级指标体系 | 第43-47页 |
一、一级指标 | 第43-45页 |
二、二级指标 | 第45页 |
三、各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| 第45-46页 |
四、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有机结合的思政课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应用价值 | 第46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
附录1: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| 第54-56页 |
附录2: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访谈提纲(家长调查) | 第56-58页 |
附录3: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访谈提纲(用人单位调查) | 第58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