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选题来源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来源 | 第10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3 文献述评 | 第15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7-24页 |
2.1 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内涵分析 | 第17-18页 |
2.1.1“均等化”与“平均”、“公平”概念的辩异 | 第17-18页 |
2.1.2 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内涵以及判断标准 | 第18页 |
2.2 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必要性 | 第18-22页 |
2.2.1 城市化水平要求实现均等化 | 第18-19页 |
2.2.2 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的迫切需要 | 第19-20页 |
2.2.3 均等化是政府转型的现实需要 | 第20-22页 |
2.3 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2.3.1 社会公平理论 | 第22页 |
2.3.2 公共产品理论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广州市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现状分析 | 第24-36页 |
3.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发展概述 | 第24-29页 |
3.1.1 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发展概况 | 第24-25页 |
3.1.2 努力实现参保对象的全覆盖 | 第25-27页 |
3.1.3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| 第27-28页 |
3.1.4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,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| 第28-29页 |
3.2 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水平分析评价 | 第29-34页 |
3.2.1“机会均等”指标的比较 | 第29-30页 |
3.2.2“过程均等”指标的比较 | 第30-32页 |
3.2.3“效果均等”指标的比较 | 第32-34页 |
3.3 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总体状况 | 第34-36页 |
3.3.1 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程度 | 第34页 |
3.3.2 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广州市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制约因素分析 | 第36-42页 |
4.1 制度顶层设计不一致 | 第36-39页 |
4.1.1 筹资模式、待遇水平与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| 第36-38页 |
4.1.2 财政补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| 第38页 |
4.1.3 衔接机制尚未完善 | 第38-39页 |
4.2 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,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匹配 | 第39-42页 |
4.2.1 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比例较低 | 第39-40页 |
4.2.2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 | 第40页 |
4.2.3 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匹配 | 第40-42页 |
第五章 基于社会公平理论的广州市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对策思考 | 第42-51页 |
5.1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| 第42-48页 |
5.1.1 坚持广覆盖、保基本、多层次、可持续的方针 | 第42-43页 |
5.1.2 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思路建议 | 第43-46页 |
5.1.3 合理设计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 | 第46-48页 |
5.2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,多种措施促进一体化制度可持续发展 | 第48-51页 |
5.2.1 进一步强化政府主体责任,加大公共财政补助力度 | 第48-49页 |
5.2.2 拓宽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渠道,推动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| 第49页 |
5.2.3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和监督管理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附件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