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.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3.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5.1 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法 | 第14页 |
1.5.2 实地勘察法 | 第14页 |
1.5.3 总结分析法 | 第14页 |
1.5.4 实例论证法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 | 第15-21页 |
2.1 景观 | 第15页 |
2.2 景观生态 | 第15页 |
2.3.景观生态学格局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3.1 斑块 | 第15页 |
2.3.2 廊道 | 第15-16页 |
2.3.3 基质 | 第16页 |
2.4.道路景观生态 | 第16-18页 |
2.4.1 道路景观带 | 第16页 |
2.4.2 景观的生态设计 | 第16-17页 |
2.4.3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| 第17-18页 |
2.5.案例分析 | 第18-21页 |
2.5.1 阿曼玛斯喀特Wadi Al Azaiba大道 | 第18-19页 |
2.5.2 爱沙尼亚公路博物馆道路 | 第19页 |
2.5.3 秦皇岛植物园景观道路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秦岭国家植物园秦峡路景观带概念性方案设计实践 | 第21-37页 |
3.1 项目背景 | 第21-22页 |
3.2 现状分析 | 第22-24页 |
3.3 规划目标 | 第24-25页 |
3.4 规划概念 | 第25-26页 |
3.5 景观生态学格局理论在道路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
3.5.1 景观斑块的多样性 | 第26页 |
3.5.2 景观廊道的营造 | 第26-27页 |
3.6 规划原则 | 第27-28页 |
3.6.1 生态优先原则 | 第27页 |
3.6.2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27页 |
3.6.3 远、近期规划设计相结合原则 | 第27页 |
3.6.4 因地制宜原则 | 第27页 |
3.6.5 景观、文化、休闲三位一体原则 | 第27-28页 |
3.7 设计原则 | 第28-29页 |
3.7.1 服务于交通和旅游的原则 | 第28页 |
3.7.2“师法自然”的原则 | 第28页 |
3.7.3 尊重并梳理场地肌理的原则 | 第28页 |
3.7.4 因势导利原则 | 第28页 |
3.7.5 体验式互动景观原则 | 第28页 |
3.7.6 人本主义原则 | 第28-29页 |
3.7.7 效益原则 | 第29页 |
3.7.8 环保理念充分利用原则 | 第29页 |
3.8 方案特色 | 第29-30页 |
3.8.1 绿色溶解 | 第29页 |
3.8.2 时间的作品 | 第29页 |
3.8.3 互动性的景观 | 第29页 |
3.8.4 生长于大地之上的、充满生命力的、五彩斑斓的自然艺术廊道 | 第29-30页 |
3.9 秦岭国家植物园秦峡路景观带整体景观规划结构与布局 | 第30-37页 |
3.9.1 规划结构 | 第30页 |
3.9.2 规划布局 | 第30-37页 |
第四章 秦岭国家植物园秦峡路景观带概念性方案专项设计 | 第37-58页 |
4.1 植物配置设计 | 第37-41页 |
4.1.1 植物设计原则 | 第37-38页 |
4.1.2 植物设计手法 | 第38页 |
4.1.3 植物设计特征 | 第38-39页 |
4.1.4 主要植物品种 | 第39-41页 |
4.2 标识系统设计 | 第41-45页 |
4.2.1 旅游景区导向系统的概念 | 第41页 |
4.2.2 旅游景区标识的功能 | 第41-43页 |
4.2.3 标识系统设计原则 | 第43页 |
4.2.4 标识系统具体设计内容 | 第43-45页 |
4.3 生态设施设计——雨水利用 | 第45-52页 |
4.3.1 雨洪与雨洪管理 | 第45页 |
4.3.2 基于雨洪管理的生态型园林绿地 | 第45-46页 |
4.3.3 设计原则 | 第46-48页 |
4.3.4 植草沟 | 第48页 |
4.3.5 旱溪 | 第48-50页 |
4.3.6 调蓄水塘 | 第50-51页 |
4.3.7 人工湿地 | 第51-52页 |
4.3.8 雨水花园 | 第52页 |
4.4 铺装系统 | 第52-56页 |
4.4.1 秦峡路功能及级别 | 第52页 |
4.4.2 秦峡路道面类型 | 第52-54页 |
4.4.3 透水铺装类型 | 第54-56页 |
4.5 总结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