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阳能燃气热泵与热网互补供热仿真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9页 |
| 1.1.1 能源消耗的现状及趋势 | 第11-12页 |
| 1.1.2 燃气供热发展的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1.3 天然气供热技术发展的展望 | 第13-14页 |
| 1.1.4 太阳能热泵技术的利用 | 第14-17页 |
| 1.1.5 燃气热泵技术的利用 | 第17-18页 |
| 1.1.6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1.2 太阳能技术及燃气热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| 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| 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| 1.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| 1.3.1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1.3.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2页 |
| 1.4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太阳能燃气供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运行模式 | 第23-29页 |
| 2.1 供热系统的原理及原理图 | 第23页 |
| 2.2 基准建筑选取及能耗计算 | 第23-27页 |
| 2.3 系统的运行模式 | 第27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| 第三章 互补供热系统的设备选型 | 第29-33页 |
| 3.1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设计 | 第29-31页 |
| 3.1.1 太阳能集热器的介绍 | 第29-30页 |
| 3.1.2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的设计 | 第30-31页 |
| 3.1.3 蓄热水箱的设计 | 第31页 |
| 3.1.4 太阳能集热器的自动控制 | 第31页 |
| 3.2 燃气热泵系统的设计 | 第31-32页 |
| 3.3 余热回收系统设计 | 第32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四章 太阳能燃气热泵的仿真模型 | 第33-51页 |
| 4.1 TRNSYS和MATLAB软件介绍 | 第33页 |
| 4.1.1 TRNSYS软件介绍 | 第33页 |
| 4.1.2 MATLAB软件介绍 | 第33页 |
| 4.2 太阳能集热器模型 | 第33-35页 |
| 4.2.1 数学模型 | 第33-34页 |
| 4.2.2 集热器倾角的确定 | 第34页 |
| 4.2.3 模型的外部修正文件 | 第34-35页 |
| 4.3 冷凝器与蒸发器模型 | 第35-39页 |
| 4.3.1 冷凝器数学模型 | 第35-37页 |
| 4.3.2 蒸发器数学模型 | 第37-39页 |
| 4.4 热力膨胀阀模型 | 第39-41页 |
| 4.5 发动机模型 | 第41-42页 |
| 4.6 压缩机模型 | 第42-43页 |
| 4.7 烟-水换热器模型 | 第43-44页 |
| 4.8 气缸套冷却水换热器模型 | 第44-45页 |
| 4.9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45-49页 |
| 4.11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| 第五章 供热系统性能评价和系统优化 | 第51-55页 |
| 5.1 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分析 | 第51-52页 |
| 5.2 经济性评价 | 第52-54页 |
| 5.3 单位燃料供热比及年单位面积供热能耗 | 第54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55-57页 |
| 6.1 结论 | 第55页 |
| 6.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| 第55-56页 |
| 6.3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9页 |
|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页 |
|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交流会议 | 第59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