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子坪张岔地区地质特征与注水开发方案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.1 地质特征研究 | 第11页 |
1.3.2 油藏注水开发技术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2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地质特征研究 | 第14-42页 |
2.1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15页 |
2.2 地层划分和对比 | 第15-19页 |
2.2.1 主要标志层 | 第15-18页 |
2.2.2 地层对比 | 第18-19页 |
2.3 构造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4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| 第21-30页 |
2.4.1 沉积相标志 | 第21-23页 |
2.4.2 沉积微相划分 | 第23-26页 |
2.4.3 单井沉积相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4.4 砂展布特征 | 第28-30页 |
2.5 储层特征 | 第30-40页 |
2.5.1 岩石学特征 | 第30页 |
2.5.2 孔隙类型 | 第30-33页 |
2.5.3 物性特征 | 第33-35页 |
2.5.4 敏感性分析 | 第35-40页 |
2.6 油藏特征 | 第40-42页 |
2.6.1 圈闭及油藏类型 | 第40-41页 |
2.6.2 流体类型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油藏注水开发方案研究 | 第42-60页 |
3.1 开发层系 | 第42页 |
3.2 开发方式 | 第42-46页 |
3.2.1 自然能量开发的可行性 | 第42-43页 |
3.2.2 补充能量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2.3 注水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3 井网系统 | 第46-49页 |
3.3.1 裂缝研究 | 第46-47页 |
3.3.2 井网形式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3.3.3 井网密度 | 第48-49页 |
3.3.4 井距和排距的确定 | 第49页 |
3.3.5 井排方向 | 第49页 |
3.4 注采压力系统 | 第49-54页 |
3.4.1 合理注入压力界限 | 第50-51页 |
3.4.2 合理的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| 第51页 |
3.4.3 采油井合理流压 | 第51-52页 |
3.4.4 最大生产压差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3.4.5 注水井最大注入量 | 第53-54页 |
3.5 方案部署及效果预测 | 第54-60页 |
3.5.1 方案部署原则 | 第54页 |
3.5.2 井网调整 | 第54-55页 |
3.5.3 注入水水源和水质、注水时机选择 | 第55-57页 |
3.5.4 开发效果预测 | 第57-60页 |
结论与认识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