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一、选题背景和缘起 | 第9-10页 |
| 二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| (一)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| (二)《劳动铸就中国梦》的相关信息和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第一章 集体记忆与集体失忆 | 第15-22页 |
| 一、失忆的年代 | 第15-16页 |
| 二、集体记忆 | 第16-20页 |
| (一)概念界定 | 第16-18页 |
| (二)集体记忆的特征 | 第18-20页 |
| (三)认同视野下的集体记忆 | 第20页 |
| 三、承载集体记忆的劳动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纪录片《劳动铸就中国梦》 | 第22-31页 |
| 一、让劳动回归主流 | 第22-25页 |
| 二、《劳动铸就中国梦》的特征分析 | 第25-29页 |
| (一)夹叙夹议的叙事框架 | 第25-26页 |
| (二)平民化的表达视角 | 第26-27页 |
| (三)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| 第27-29页 |
| 三、《劳动铸就中国梦》中的集体记忆 | 第29-31页 |
| 第三章 影像中的历史:《劳动铸就中国梦》对集体记忆的激活 | 第31-39页 |
| 一、影像的“再现” | 第31-33页 |
| 二、纪录片激活集体记忆的途径 | 第33-35页 |
| (一)真实素材的选取 | 第33-34页 |
| (二)恰当的叙事策略 | 第34-35页 |
| 三、《劳动铸就中国梦》对集体记忆的激活 | 第35-39页 |
| (一)“激情燃烧的岁月” | 第35-36页 |
| (二)平行叙事结构 | 第36-37页 |
| (三)故事化叙事 | 第37-39页 |
| 第四章 为了艺术:《劳动铸就中国梦》集体记忆的美学重塑 | 第39-49页 |
| 一、影像的艺术化表达 | 第39-40页 |
| 二、纪录片重塑集体记忆的途径 | 第40-43页 |
| (一)影像造型美学的实现 | 第41-42页 |
| (二)声音语言的表达 | 第42-43页 |
| 三、《劳动铸就中国梦》对集体记忆的重塑 | 第43-49页 |
| (一)蒙太奇美学 | 第43-44页 |
| (二)视觉符号的表现 | 第44-47页 |
| (三)音乐符号的艺术 | 第47-49页 |
| 第五章 身份与认同:劳动铸就“中国梦” | 第49-57页 |
| 一、《劳动铸就中国梦》的文化功能 | 第49-51页 |
| (一)文化记忆功能 | 第49-50页 |
| (二)展现文化品格 | 第50页 |
| (三)传播民族文化 | 第50-51页 |
| 二、《劳动铸就中国梦》与民族认同的建构 | 第51-54页 |
| (一)身份与认同的建构性 | 第51-53页 |
| (二)《劳动铸就中国梦》中的民族认同 | 第53-54页 |
| 三、劳动铸就“中国梦” | 第54-57页 |
| 结语:新时代的纪录片创作 | 第57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|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1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