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8页 |
1.1 功能性状 | 第9-12页 |
1.1.1 基于功能性状的研究 | 第9-11页 |
1.1.2 可测量的功能性状 | 第11-12页 |
1.2 群落构建机制 | 第12-14页 |
1.2.1 中性理论 | 第12-13页 |
1.2.2 生态位理论 | 第13-14页 |
1.2.2.1 生境过滤 | 第14页 |
1.2.2.2 极限相似性 | 第14页 |
1.3 坡向生境梯度 | 第14-15页 |
1.4 功能多样性 | 第15-17页 |
1.5 研究内容概况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2页 |
2.1 研究地点 | 第18页 |
2.2 样方设计 | 第18页 |
2.3 样方调查 | 第18-19页 |
2.4 样本的采集 | 第19页 |
2.4.1 植物样本 | 第19页 |
2.4.2 土壤样本 | 第19页 |
2.5 功能性状与理化特性测定 | 第19-20页 |
2.5.1 植物样本功能性状测量 | 第19-20页 |
2.5.1.1 高度的测量 | 第19页 |
2.5.1.2 比叶面积的测定 | 第19-20页 |
2.5.1.3 植物叶片全氮全磷含量的测定 | 第20页 |
2.5.2 土壤样本理化特性测定 | 第20页 |
2.5.2.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| 第20页 |
2.5.2.2 土壤全氮全磷含量的测定 | 第20页 |
2.6 计算与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6.1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6.2 功能多样性的计算 | 第21页 |
2.6.3 图表的绘制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 | 第22-32页 |
3.1 土壤理化特性值在坡向梯度上的变化 | 第22-23页 |
3.2 平均功能性状值在坡向梯度上的变化 | 第23-26页 |
3.3 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 | 第26页 |
3.4 功能多样性在坡向梯度上的变化 | 第26-29页 |
3.5 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| 第29-30页 |
3.6 物种丰富度在坡向梯度上的变化 | 第30-31页 |
3.7 功能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的相关性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| 第32-40页 |
4.1 坡向梯度上环境因子的变化 | 第32-33页 |
4.2 坡向梯度上功能性状的变化 | 第33-34页 |
4.3 植物功能性状间的相关 | 第34-35页 |
4.4 坡向梯度上群落构建过程的差异 | 第35-38页 |
4.4.1 不同坡向功能多样性的差异 | 第35-36页 |
4.4.2 不同坡向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差异 | 第36-37页 |
4.4.3 不同坡向群落构建过程的差异 | 第37-38页 |
4.5 物种丰富度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40-42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40-41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53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