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6-32页 |
| 1.1 前言 | 第16-17页 |
| 1.2 多胞结构的研究背景 | 第17-22页 |
| 1.2.1 多胞结构的概念 | 第17-18页 |
| 1.2.2 多胞结构的分类和应用 | 第18-19页 |
| 1.2.3 多胞结构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| 1.3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研究背景 | 第22-29页 |
| 1.3.1 负泊松比的概念 | 第22页 |
| 1.3.2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性能特点 | 第22-25页 |
| 1.3.3 负泊松比元胞的形状 | 第25-28页 |
| 1.3.4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研究现状 | 第28-29页 |
| 1.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| 第29-32页 |
| 2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形状和轴向压缩变形 | 第32-45页 |
| 2.1 引言 | 第32页 |
| 2.2 新型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提出及其相对密度 | 第32-37页 |
| 2.3 相对密度与几何参数的关系 | 第37-40页 |
| 2.4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轴向压缩变形 | 第40-43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| 3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轴向压缩弹性性能 | 第45-67页 |
| 3.1 引言 | 第45页 |
| 3.2 单胞轴向压缩力学模型 | 第45-48页 |
| 3.3 弹性等效性能与几何参数的关系 | 第48-51页 |
| 3.4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轴向压缩有限元模型 | 第51-56页 |
| 3.5 非线性等效弹性性能和刚度增强效应 | 第56-63页 |
| 3.6 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轴向压缩实验 | 第63-65页 |
| 3.7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| 4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轴向压缩失效 | 第67-79页 |
| 4.1 引言 | 第67页 |
| 4.2 单胞轴向压缩失效力学模型 | 第67-70页 |
| 4.3 相对塑性坍塌应力与几何参数的关系 | 第70-71页 |
| 4.4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轴向压缩失效有限元模型 | 第71-74页 |
| 4.5 非线性等效塑性坍塌应力 | 第74-76页 |
| 4.6 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轴向压缩失效实验 | 第76-77页 |
| 4.7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| 5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能量吸收 | 第79-98页 |
| 5.1 引言 | 第79页 |
| 5.2 能量吸收机理 | 第79-80页 |
| 5.3 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轴向冲击变形和性能 | 第80-86页 |
| 5.4 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平台区和平台应力增强区的性能 | 第86-90页 |
| 5.4.1 密实化应变和平台应力增强应变 | 第86-87页 |
| 5.4.2 平台应力和平台应力增强区的应力 | 第87-90页 |
| 5.5 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能量吸收性能的表征 | 第90-94页 |
| 5.6 尺寸效应 | 第94-96页 |
| 5.7 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| 6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优化及其白车身的应用 | 第98-114页 |
| 6.1 前言 | 第98页 |
| 6.2 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单目标优化 | 第98-103页 |
| 6.2.1 吸收能量最大化的优化 | 第98-100页 |
| 6.2.2 结构质量最小化优化 | 第100-101页 |
| 6.2.3 峰应力最小化的优化 | 第101页 |
| 6.2.4 胞壁材料的优化 | 第101-103页 |
| 6.3 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元胞形状的多目标优化 | 第103-108页 |
| 6.3.1 多目标优化模型 | 第103-104页 |
| 6.3.2 多目标优化的实现 | 第104-106页 |
| 6.3.3 多目标优化结果的讨论 | 第106-108页 |
| 6.4 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在白车身中的应用 | 第108-110页 |
| 6.5 吸能盒的轴向冲击实验 | 第110-113页 |
| 6.6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114-117页 |
| 7.1 结论 | 第114-115页 |
| 7.2 创新点摘要 | 第115-116页 |
| 7.3 展望 | 第116-11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7-124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24-125页 |
| 致谢 | 第125-12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