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7页 |
(一) 研究依据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 研究依据 | 第10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2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(三)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(四)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1. 创新点 | 第16页 |
2. 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一、传播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 | 第17-22页 |
(一) 相关概念的解释 | 第17-19页 |
1. 大众 | 第17页 |
2.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| 第17页 |
3.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| 第17-19页 |
(二)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要素剖析 | 第19-21页 |
1. 传播者 | 第19页 |
2. 传播内容 | 第19-20页 |
3. 传播媒介 | 第20页 |
4. 受众 | 第20页 |
5. 反馈 | 第20-21页 |
(三) 传播学视角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的界定 | 第21-22页 |
二、从传播要素角度解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| 第22-28页 |
(一) 基于传播者角度的解析 | 第22-23页 |
(二) 基于传播内容角度的解析 | 第23-24页 |
(三) 基于传播媒介角度的解析 | 第24页 |
(四) 基于受众角度的解析 | 第24-26页 |
(五) 基于反馈角度的解析 | 第26-28页 |
三、传播学视野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| 第28-41页 |
(一) 提高传播者可信度,让大众信服与践行 | 第28-31页 |
1. 重视传播者的信誉度的提升 | 第28-29页 |
2. 加强传播者专业权威形象的树立 | 第29-31页 |
(二) 贴近大众日常生活,丰富传播内容素材 | 第31-33页 |
1. 提高传播内容可接受性 | 第31-33页 |
2. 提高传播内容对现实生活的有益性 | 第33页 |
(三) 挖掘传统媒介潜力,拓展新兴媒介优势 | 第33-37页 |
1. 继续挖掘传统传播媒介的传播潜力 | 第34-35页 |
2. 努力拓展新兴传播媒介的创新运用 | 第35-37页 |
(四) 注重受众理论诉求,尊重受众主体地位 | 第37-39页 |
1. 满足受众的理论诉求是实现重点 | 第37页 |
2. 为受众释疑解惑是关键 | 第37-38页 |
3. 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是立足点 | 第38-39页 |
(五) 完善反馈机制建立,重视反馈信息收集 | 第39-41页 |
1. 注重反馈渠道的疏通与拓宽 | 第39页 |
2. 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| 第39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附录 | 第46-47页 |
后记 | 第47-4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