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

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

中文摘要第4-6页
英文摘要第6-7页
引言第10-17页
    (一) 研究依据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 研究依据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2.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 国内研究现状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 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
    (三)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 研究思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 研究方法第16页
    (四)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 创新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 不足之处第16-17页
一、传播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第17-22页
    (一) 相关概念的解释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 大众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17-19页
    (二)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要素剖析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 传播者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 传播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 传播媒介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4. 受众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5. 反馈第20-21页
    (三) 传播学视角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的界定第21-22页
二、从传播要素角度解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22-28页
    (一) 基于传播者角度的解析第22-23页
    (二) 基于传播内容角度的解析第23-24页
    (三) 基于传播媒介角度的解析第24页
    (四) 基于受众角度的解析第24-26页
    (五) 基于反馈角度的解析第26-28页
三、传播学视野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途径第28-41页
    (一) 提高传播者可信度,让大众信服与践行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 重视传播者的信誉度的提升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 加强传播者专业权威形象的树立第29-31页
    (二) 贴近大众日常生活,丰富传播内容素材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 提高传播内容可接受性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 提高传播内容对现实生活的有益性第33页
    (三) 挖掘传统媒介潜力,拓展新兴媒介优势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 继续挖掘传统传播媒介的传播潜力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 努力拓展新兴传播媒介的创新运用第35-37页
    (四) 注重受众理论诉求,尊重受众主体地位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 满足受众的理论诉求是实现重点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 为受众释疑解惑是关键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 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是立足点第38-39页
    (五) 完善反馈机制建立,重视反馈信息收集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 注重反馈渠道的疏通与拓宽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 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第39-41页
结论第41-42页
参考文献第42-46页
附录第46-47页
后记第47-4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48页

论文共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及Ni液滴尺寸对其影响的理论计算和模拟研究
下一篇:基于超支化TiO2纳米线薄膜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