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及Ni液滴尺寸对其影响的理论计算和模拟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9-24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9-10页
    1.2 SiC一维纳米材料概述第10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SiC一维纳米材料及制备方法概述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SiC一维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研究概述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光学性能及应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电学性能及应用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3 机械性能及应用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4 场发射性能及应用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iC纳米线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1 化学气相沉积的定义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2 化学气相沉积的特点和应用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3 SiC纳米线的生长机制第16页
    1.3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计算模拟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计算模拟在纳米材料光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计算模拟在纳米材料电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计算模拟在纳米材料机械性能研究中的应用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计算模拟在纳米材料场发射性能研究中的应用第20-21页
    1.4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选题依据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2-24页
2 计算方法和模拟软件第24-34页
    2.1 第一性原理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第一性原理简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思路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分子轨道理论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密度泛函理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.1 Hohenberg-Kohn定理:多体理论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.2 Kohn-Sham方程:有效单体理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2.2 Materials Studio软件简介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MS Visualizer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MS Amorphous Cell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MS CASTEP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MS COMPASS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MS Discover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MS Adsorption Locator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MS Dmol3第33页
    2.3 SIESTA软件简介第33-34页
3 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的理论计算与模拟研究第34-55页
    3.1 碳源、硅源以及催化剂模型的构建第34-36页
    3.2 吸附能计算公式第36页
    3.3 计算参数的设定第36-37页
    3.4 活性原子在Ni催化剂上吸附的能量计算和模拟分析第37-52页
    3.5 活性原子在碳原子层上吸附的能量计算和模拟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4 SiC纳米线在Ni(111)晶面上初期微观生长模式的研究第55-60页
    4.1 吸附模型的构建第55-56页
    4.2 计算参数的设定第56页
    4.3 活性原子在Ni(111)表面上吸附的能量计算和模拟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4.4 活性原子在已吸附完成的碳原子上吸附的能量计算和模拟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5 Ni催化剂尺寸对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的影响第60-73页
    5.1 活性原子在不同尺寸镍催化剂原子簇上的吸附模型第60-63页
    5.2 计算参数的设定第63-64页
    5.3 模拟实验过程简述第64页
    5.4 活性原子在Ni催化剂表面和内部吸附的能量计算与模拟分析第64-71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71-73页
6 结论第73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79页
致谢第79-80页
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绩第80-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芳香稠环共轭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光伏性能研究
下一篇: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