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5页 |
1.2.1 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外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3 国内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4 主要完成工作量 | 第16-20页 |
1.4.1 野外剖面考察及样品采集 | 第16-18页 |
1.4.2 室内样品处理及实验分析 | 第18-20页 |
1.5 论文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1-30页 |
2.1 区域构造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1.1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构造概况 | 第21页 |
2.1.2 研究区区域构造 | 第21-23页 |
2.2 地层发育特征 | 第23-30页 |
2.2.1 四川盆地古生界地层分布 | 第23-24页 |
2.2.2 晚奥陶世—早志留世沉积地理背景 | 第24-25页 |
2.2.3 研究区五峰组—龙马溪组地层分布 | 第25-30页 |
第三章 四川盆地五峰组—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特征 | 第30-52页 |
3.1 五峰组—龙马溪组页岩残余有机质丰度 | 第30-34页 |
3.2 有机质类型 | 第34-37页 |
3.2.1 有机质类型的判别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2.2 五峰组—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类型 | 第35-37页 |
3.3 有机质来源及有机质成熟度特征 | 第37-38页 |
3.4 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 | 第38-52页 |
3.4.1 原始有机碳含量恢复方法 | 第39-41页 |
3.4.2 四川盆地五峰组—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恢复 | 第41-52页 |
第四章 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 | 第52-67页 |
4.1 沉积物中有机质富集的机理 | 第52页 |
4.2 五峰期—龙马溪期研究区沉积环境的演化 | 第52-59页 |
4.2.1 生物化石及岩石学特征 | 第53-54页 |
4.2.2 硫含量特征 | 第54-55页 |
4.2.3 有机质碳同位素 | 第55-56页 |
4.2.4 微量元素特征 | 第56-59页 |
4.3 五峰组—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 | 第59-61页 |
4.3.1 氧化还原条件对有机质丰度的控制 | 第59-60页 |
4.3.2 矿物的稀释作用对底部页岩有机质丰度的控制 | 第60-61页 |
4.4 影响沉积环境变化的因素 | 第61-62页 |
4.4.1 海平面升降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4.4.2 构造运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| 第62页 |
4.5 沉积地理相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 | 第62-65页 |
4.5.1 深水陆棚沉积中心和边缘地区页岩有机质分布的对比 | 第63页 |
4.5.2 沉积水体深度对有机质丰度的控制 | 第63-64页 |
4.5.3 五峰组—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分布 | 第64-65页 |
4.6 有机质富集模式 | 第65-67页 |
第五章 页岩含气性研究 | 第67-78页 |
5.1 影响页岩含气性的因素 | 第67-74页 |
5.1.1 页岩有机质特征对含气性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5.1.2 页岩矿物组成对含气性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5.1.3 页岩孔隙特征对含气性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5.1.4 构造作用对页岩气散失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5.2 四川盆地五峰组—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 | 第74-78页 |
5.2.1 四川盆地五峰组—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有利条件 | 第75-76页 |
5.2.2 四川盆地五峰组—龙马溪组页岩气显示 | 第76页 |
5.2.3 四川盆地五峰组—龙马溪组页岩气优选区 | 第76-78页 |
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性认识 | 第78-80页 |
6.1 结论 | 第78-79页 |
6.2 取得的创新性认识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9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