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1.2 凝血机制 | 第12-14页 |
| 1.3 止血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| 1.3.1 传统的止血方法 | 第14页 |
| 1.3.2 先进止血材料 | 第14-18页 |
| 1.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| 第18-21页 |
| 第2章 多孔淀粉-透明质酸止血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| 第21-34页 |
| 2.1 引言 | 第21-22页 |
| 2.2 实验原料与仪器 | 第22-23页 |
| 2.2.1 实验原料 | 第22页 |
| 2.2.2 实验仪器 | 第22-23页 |
| 2.3 实验方法 | 第23-26页 |
| 2.3.1 淀粉-透明质酸止血材料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| 2.3.2 材料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| 第24-26页 |
| 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33页 |
| 2.4.1 扫描电镜观察 | 第26-27页 |
| 2.4.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2.4.3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| 第29-31页 |
| 2.4.4 相结构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2.4.5 热稳定性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2.5 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3章 淀粉-透明质酸止血材料的止血性能及其止血机制 | 第34-44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4页 |
| 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7页 |
| 3.2.1 止血材料的溶胀性能测定 | 第34-35页 |
| 3.2.2 止血材料的BCI指数的测定及比较 | 第35-36页 |
| 3.2.3 动物实验 | 第36-37页 |
| 3.3 统计分析 | 第37页 |
| 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3页 |
| 3.4.1 止血材料的溶胀性能研究 | 第37-40页 |
| 3.4.2 体外凝血研究 | 第40-41页 |
| 3.4.3 动物实验 | 第41-43页 |
| 3.4.4 淀粉-透明质酸止血机制的初步探讨 | 第43页 |
| 3.5 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4章 淀粉-透明质酸止血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| 第44-47页 |
| 4.1 引言 | 第44页 |
| 4.2 材料和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4.2.1 皮肤刺激试验和致敏试验 | 第44页 |
| 4.2.2 全身急性毒性试验 | 第44-45页 |
| 4.2.3 细胞毒性试验 | 第45页 |
| 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46页 |
| 4.3.1 皮肤刺激评价 | 第45页 |
| 4.3.2 致敏试验评价 | 第45-46页 |
| 4.3.3 全身急性毒性评价 | 第46页 |
| 4.3.4 细胞毒性评价 | 第46页 |
| 4.4 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5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研究课题 | 第47-49页 |
| 5.1 全文总结 | 第47-48页 |
| 5.1.1 新型淀粉-透明质酸止血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| 第47页 |
| 5.1.2 新型淀粉-透明质酸止血材料的止血性能及机理探索 | 第47页 |
| 5.1.3 新型淀粉-透明质酸止血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| 第47-48页 |
| 5.2 本论文创新点 | 第48页 |
| 5.3 延伸课题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
|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与撰写的论文 | 第53-54页 |
| 缩略词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