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房屋建筑设备论文--空气调节、采暖、通风及其设备论文

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蓄能系统特性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第10-23页
第1章 绪论第23-35页
    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来源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-25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第25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ASHP的低温适应性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蓄能技术及其应用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SAHP蓄能系统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32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32-35页
第2章 SAHP蓄能系统原理及样机试制第35-53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5页
    2.2 SAHP的工作原理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三套管蓄能型换热器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SAHP系统设置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SAHP蓄能系统的运行模式第37-39页
    2.3 SAHP蓄能系统试制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系统试制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系统设计及试制第40-43页
    2.4 SAHP蓄能系统实验方案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实验目的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实验系统构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实验方案第46-48页
    2.5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数据处理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误差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51-53页
第3章 SAHP样机实验研究第53-73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3页
    3.2 三套管蓄能换热单元与ASHP部件的适配第53-56页
    3.3 制冷工况性能第56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三套管蓄能型换热器蓄冷-供冷模式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三套管蓄能型换热器辅助空气源热泵空调供冷模式第62-64页
    3.4 制热工况性能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三套管蓄能型换热器供热模式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三套管蓄能型换热器辅助空气源热泵供热模式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太阳能热水辅助三套管蓄能型换热器供热模式第66-67页
    3.5 非定常工况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蓄冷单元转换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蓄热单元转换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室外换热器转换到蓄能换热器第70-71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71-73页
第4章 基于可用能的SAHP蓄能系统性能改善及实验验证第73-9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3页
    4.2 可用能分析第73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SAHP蓄能系统各部件可用能计算模型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三套管蓄能型换热器蓄冷模式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三套管蓄能型换热器供热模式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太阳能热水辅助三套管蓄能型换热器供热模式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各部件的可用能损失所占比例的比较第80-81页
    4.3 系统改进及实验验证第81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系统改进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三套管蓄能型换热器蓄热-供热模式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太阳能热水辅助三套管蓄能型换热器供热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空气源热泵供冷同时三套管蓄能换热单元蓄冷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改进前后可用能对比第87-9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91-93页
第5章 基于传热效率的SAHP新蓄能系统及可行性实验第93-129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93页
    5.2 蓄能-释能循环的传热速率第93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传热速率的表征——综合传热系数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传热速率分析第96-99页
    5.3 蓄能-释能循环的传热效率第99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传热的效率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可逆损失与不可用损失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热势容定义的传热效率第102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传热效率分析第106-109页
    5.4 SAHP新蓄能系统及其关键第109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SAHP新蓄能系统及其原理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SAHP流动蓄能系统的关键问题第112-115页
    5.5 可行性实验方案第115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蓄能工质的凝固实验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蓄能工质的流动实验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蓄能工质的传热实验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误差分析第122-124页
    5.6 可行性实验结果分析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流变性第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管内流动阻力特性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对流传热特性第126-127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127-129页
第6章 蓄能工质流动传热特性及SAHP流动蓄能系统性能研究第129-155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29页
    6.2 蓄能工质的流动特性第129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蓄能工质的流变模型第130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蓄能工质的流动阻力特性第133-134页
    6.3 蓄能工质的传热特性第134-14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蓄能工质的传热模型第134-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蓄能工质的传热模型求解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蓄能工质的传热分析第137-140页
    6.4 SAHP流动蓄能系统设计第140-14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流动蓄能换热器与蓄能容器设计第140-14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其他部件设计(选择)第147页
    6.5 流动蓄能系统的运行特性与改进结果比较第147-15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SAHP流动蓄能系统的运行特性第148-14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SAHP蓄能系统改进结果比较第149-151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传热速率与传热效率比较第151-153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153-155页
结论第155-159页
参考文献第159-171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71-174页
致谢第174-175页
个人简历第175页

论文共1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违约非财产损害赔偿研究
下一篇:比特币的法律问题及其监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