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问题的缘起 | 第10-11页 |
1.2 罗尔斯生平和正义理论 | 第11-14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 | 第14-15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5-17页 |
1.5 研究思路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罗尔斯的基本善理论 | 第19-30页 |
2.1 基本善的含义 | 第19-25页 |
2.1.1 罗尔斯的基本善 | 第19-20页 |
2.1.2 基本善的三种解释维度 | 第20-25页 |
2.2 基本善在正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| 第25-30页 |
2.2.1 选择的动机 | 第25-27页 |
2.2.2 基本善——稳定性的力量 | 第27-28页 |
2.2.3 基本善——人际比较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对基本善的质疑和争论、反思和修正 | 第30-41页 |
3.1 许华兹-内格尔的批评 | 第30-33页 |
3.1.1 基本善是否越多越好 | 第31-32页 |
3.1.2 基本善是中立的吗? | 第32-33页 |
3.2 阿玛蒂亚·森的批判 | 第33-41页 |
3.2.1 森对罗尔斯的批判 | 第33-35页 |
3.2.2 罗尔斯与森的平等之争 | 第35-38页 |
3.2.3 罗尔斯的平等观能容纳森的批判吗? | 第38-39页 |
3.2.4 罗尔斯的平等观与责任的分离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基本善理论 | 第41-50页 |
4.1 马克思和罗尔斯的正义思想 | 第41-46页 |
4.1.1 马克思正义思想 | 第41-44页 |
4.1.2 罗尔斯的正义观 | 第44-45页 |
4.1.3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基本善 | 第45-46页 |
4.2 基本善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| 第46-50页 |
4.2.1 基本善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| 第47-48页 |
4.2.2 基本善—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| 第48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后记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