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sct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介绍 | 第12-13页 |
1.2.1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 | 第12页 |
1.2.2 锂离子电池组成和工作原理 | 第12-13页 |
1.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述 | 第13-17页 |
1.3.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1.3.2 不同碳负极材料概括 | 第14-16页 |
1.3.3 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| 第16-17页 |
1.4 共轭微孔聚合物(CMP)概述 | 第17页 |
1.4.1 CMP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1.4.2 CMP的性质 | 第17页 |
1.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实验仪器和方法 | 第19-25页 |
2.1 实验所用试剂和仪器 | 第19-20页 |
2.1.1 实验主要试剂 | 第19页 |
2.1.2 实验主要仪器 | 第19-20页 |
2.2 材料表征测试仪器及方法 | 第20-22页 |
2.2.1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0-21页 |
2.2.2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21页 |
2.2.3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21页 |
2.2.4 元素含量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3 扣式电池的制备 | 第22页 |
2.3.1 负极片的制备 | 第22页 |
2.3.2 扣式电池的组装 | 第22页 |
2.4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22-25页 |
2.4.1 恒流充放电测试 | 第23页 |
2.4.2 循环伏安测试(CV) | 第23页 |
2.4.3 交流阻抗测试(EIS)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MnO/MA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25-36页 |
3.1 引言 | 第25-26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26-27页 |
3.2.1 MnO/MAC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26页 |
3.2.2 电池极片的制备及组装 | 第26-27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5页 |
3.3.1 XRD测试 | 第27页 |
3.3.2 形貌表征 | 第27-28页 |
3.3.3 比表面积及孔性能表征 | 第28-29页 |
3.3.4 元素含量分析测试 | 第29页 |
3.3.5 充放电曲线测试 | 第29-30页 |
3.3.6 循环伏安曲线测试 | 第30-31页 |
3.3.7 倍率性能测试 | 第31-32页 |
3.3.8 循环稳定性测试 | 第32-33页 |
3.3.9 交流阻抗测试 | 第33-34页 |
3.3.10 振实密度测试 | 第34-35页 |
3.3.11 电导率测试 | 第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金属氧化物/共轭微孔聚合物基硬炭复合物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36-52页 |
4.1 引言 | 第36页 |
4.2 金属氧化物/PH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6-43页 |
4.2.1 金属氧化物/PHC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36-37页 |
4.2.2 电池极片的制备及组装 | 第37页 |
4.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3页 |
4.2.4 小结 | 第43页 |
4.3 MnO(10 %)PHC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 | 第43-51页 |
4.3.1 XRD测试 | 第43-44页 |
4.3.2 形貌表征 | 第44-45页 |
4.3.3 比表面积及孔性质表征 | 第45-46页 |
4.3.4 红外曲线测试 | 第46-47页 |
4.3.5 充放电曲线测试 | 第47-48页 |
4.3.6 循环伏安曲线表征 | 第48页 |
4.3.7 倍率性能测试 | 第48-49页 |
4.3.8 循环稳定性测试 | 第49-50页 |
4.3.9 交流阻抗测试 | 第50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5页 |
结论 | 第52-53页 |
展望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