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5页 |
引言 | 第20-2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22-33页 |
1 我国渔药研究概况 | 第22-26页 |
1.1 渔药的种类 | 第22页 |
1.2 水生动物药物代谢动力学 | 第22-23页 |
1.3 渔药使用存在问题 | 第23-24页 |
1.3.1 靶动物安全 | 第23页 |
1.3.2 食品质量安全 | 第23页 |
1.3.3 生态环境安全 | 第23-24页 |
1.4 生理药动学模型概述 | 第24-26页 |
1.4.1 生理药动学模型的构建 | 第24-25页 |
1.4.2 食品动物中PBPK模型应用 | 第25-26页 |
2 氟苯尼考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况 | 第26-29页 |
2.0 氟苯尼考的理化性质 | 第26页 |
2.1 氟苯尼考对水产动物的药效学研究 | 第26-27页 |
2.2 氟苯尼考在水产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3 氟苯尼考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残留研究 | 第28-29页 |
2.4 氟苯尼考对水产动物的毒理学研究 | 第29页 |
3 海水养殖源弧菌及其耐药性 | 第29-31页 |
3.1 弧菌病 | 第29-30页 |
3.2 海水养殖源弧耐药现状 | 第30页 |
3.3 细菌对氟苯尼考的耐药分子机制 | 第30-31页 |
4 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31-33页 |
第二章 不同温度和给药方式下氟苯尼考在脊尾白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| 第33-4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5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33-34页 |
1.1.1 实验动物 | 第33页 |
1.1.2 实验试剂 | 第33页 |
1.1.3 实验仪器 | 第33-34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1.2.1 实验分组、给药与采样 | 第34页 |
1.2.2 样品预处理 | 第34页 |
1.2.3 色谱条件 | 第34-35页 |
1.2.4 标准曲线及最低检测限 | 第35页 |
1.2.5 回收率及精密度的测定 | 第35页 |
1.2.6 数据处理 | 第35页 |
2 结果 | 第35-41页 |
2.1 线性范围与最低检测限 | 第35-36页 |
2.2 回收率与精密度 | 第36-37页 |
2.3 氟苯尼考在脊尾白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| 第37-41页 |
2.3.1 氟苯尼考在脊尾白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房室模型 | 第37-38页 |
2.3.2 氟苯尼考在脊尾白虾体内的吸收与分布 | 第38-41页 |
3 讨论 | 第41-45页 |
3.1 不同温度下氟苯尼考在脊尾白虾体内的动力学特征 | 第41-42页 |
3.2 不同给药方式下氟苯尼考在脊尾白虾体内的动力学特征 | 第42-44页 |
3.3 两种温度下给药方案的制定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氟苯尼考在脊尾白虾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| 第45-5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6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45-46页 |
1.1.1 实验动物 | 第45页 |
1.1.2 实验试剂 | 第45页 |
1.1.3 实验仪器 | 第45-46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46页 |
1.2.1 实验分组、给药与采样 | 第46页 |
1.2.2 样品预处理 | 第46页 |
1.2.3 色谱条件 | 第46页 |
1.2.4 标准曲线及最低检测限 | 第46页 |
1.2.5 回收率及精密度的测定 | 第46页 |
1.2.6 数据处理 | 第46页 |
2 结果 | 第46-49页 |
2.1 不同浓度氟苯尼考在脊尾白虾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残留 | 第46-48页 |
2.2 不同浓度氟苯尼考在脊尾白虾各组织中的消除 | 第48-49页 |
3 讨论 | 第49-52页 |
第四章 氟苯尼考在脊尾白虾体内的PBPK模型构建和参数优化校正 | 第52-6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7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52页 |
1.1.1 实验动物 | 第52页 |
1.1.2 实验试剂 | 第52页 |
1.1.3 实验仪器 | 第52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52-57页 |
1.2.1 脊尾白虾与凡纳滨对虾的器官容积 | 第52-53页 |
1.2.2 氟苯尼考在凡纳滨对虾的残留消除规律 | 第53页 |
1.2.3 模型假定 | 第53页 |
1.2.4 模型框图 | 第53-54页 |
1.2.5 模型质量平衡方程 | 第54-56页 |
1.2.6 PKPB模型的拟合 | 第56-57页 |
2 结果 | 第57-67页 |
2.1 参数收集 | 第57-59页 |
2.1.1 脊尾白虾和凡纳滨对虾的器官容积 | 第57-58页 |
2.1.2 氟苯尼考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| 第58-59页 |
2.2 脊尾白虾体内氟苯尼考PKPB模型的构建 | 第59-63页 |
2.2.1 脊尾白虾体内氟苯尼考PKPB模型的参数优化 | 第59-61页 |
2.2.2 脊尾白虾体内氟苯尼考PKPB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| 第61-63页 |
2.3 氟苯尼考PKPB模型的外推 | 第63-67页 |
2.3.1 凡纳滨对虾体内氟苯尼考PKPB模型的拟合结果 | 第63-65页 |
2.3.2 凡纳滨对虾体内氟苯尼考PKPB模型的灵敏性分析 | 第65-67页 |
3 讨论 | 第67-69页 |
第五章 氟苯尼考在感染副溶血弧菌的脊尾白虾体内的药效学 | 第69-7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1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69-70页 |
1.1.1 实验动物 | 第69页 |
1.1.2 实验菌株 | 第69页 |
1.1.3 实验药物和试剂 | 第69-70页 |
1.1.4 实验仪器 | 第70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70-71页 |
1.2.1 疾病模型的构建 | 第70页 |
1.2.2 实验分组、给药与采样 | 第70-71页 |
1.2.3 累积死亡率的计算 | 第71页 |
1.2.4 血淋巴和肝胰腺内细菌定量 | 第71页 |
1.2.5 肝胰腺组织病变 | 第71页 |
1.3 统计分析 | 第71页 |
2 结果 | 第71-75页 |
2.1 各组累积死亡率及临床症状 | 第71-72页 |
2.2 各组脊尾白虾血淋巴细菌数量变化 | 第72-73页 |
2.3 各组脊尾白虾肝胰腺细菌数量变化 | 第73页 |
2.4 各组肝胰腺病变情况 | 第73-75页 |
3 讨论 | 第75-77页 |
第六章 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免疫-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| 第77-8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7-79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77-78页 |
1.1.1 实验动物 | 第78页 |
1.1.2 实验试剂 | 第78页 |
1.1.3 实验仪器 | 第78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78页 |
1.2.1 实验分组、给药与采样 | 第78页 |
1.2.2 样品处理 | 第78页 |
1.3 酶含量的测定 | 第78-79页 |
1.3.1 血蓝蛋白含量 | 第78页 |
1.3.2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| 第78页 |
1.3.3 ACP含量的测定 | 第78页 |
1.3.4 AKP含量的测定 | 第78页 |
1.3.5 T-SOD含量的测定 | 第78-79页 |
1.3.6 CAT含量的测定 | 第79页 |
1.3.7 T-AOC含量的测定 | 第79页 |
1.4 统计分析 | 第79页 |
2 结果 | 第79-82页 |
2.1 不同浓度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血浆中HEM含量的影响 | 第79页 |
2.2 不同浓度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血浆中ACP活力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2.3 不同浓度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血浆中AKP活力的影响 | 第80页 |
2.4 不同浓度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血浆中T-SOD活力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2.5 不同浓度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血浆中CAT活力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2.6 不同浓度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血浆中T-AOC的影响 | 第82页 |
3 讨论 | 第82-86页 |
第七章 三种不同养殖模式虾池弧菌对氟苯尼考耐药性研究 | 第86-10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87-91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87页 |
1.1.1 实验菌株 | 第87页 |
1.1.2 实验试剂 | 第87页 |
1.1.3 实验仪器 | 第87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87-91页 |
1.2.1 三种不同养殖模式虾池弧菌样品的采集 | 第87-88页 |
1.2.2 弧菌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| 第88页 |
1.2.3 弧菌的生化鉴定 | 第88页 |
1.2.4 弧菌DNA提取 | 第88页 |
1.2.5 弧菌的分子鉴定 | 第88-90页 |
1.2.6 三种不同养殖模式虾池分离弧菌对氟苯尼考耐药性检测 | 第90页 |
1.2.7 氟苯尼考耐药弧菌floR和cfr基因的检测 | 第90-91页 |
1.2.8 氟苯尼考耐药弧菌中整合子-基因盒的检测 | 第91页 |
1.2.9 可变区的PCR产物的分离、纯化和测序 | 第91页 |
2 结果 | 第91-98页 |
2.1 三种不同养殖模式虾池弧菌的分离鉴定 | 第91-93页 |
2.2 三种不同养殖模式虾池弧菌对氟苯尼考的耐药性 | 第93-95页 |
2.2.1 药敏纸片法检测对氟苯尼考耐药性 | 第93-94页 |
2.2.2 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对氟苯尼考耐药性 | 第94-95页 |
2.2.3 氟苯尼考相关抑菌圈直径与MIC相关性分析 | 第95页 |
2.3 氟苯尼考耐药弧菌floR和cfr基因及整合子-基因盒的检测 | 第95-98页 |
2.3.1 氟苯尼考耐药弧菌floR和cfr基因的检测 | 第95-96页 |
2.3.2 氟苯尼考耐药弧菌中整合子-基因盒的检测 | 第96-98页 |
3 讨论 | 第98-101页 |
3.1 三种不同养殖模式虾池弧菌的分离鉴定 | 第98页 |
3.2 三种不同养殖模式虾池弧菌对氟苯尼考的耐药性 | 第98-99页 |
3.3 氟苯尼考耐药弧菌floR和cfr基因及整合子的检测 | 第99-101页 |
结论 | 第101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26页 |
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26-127页 |
致谢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