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2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1.2 选题意义 | 第9页 |
| 1.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| 1.3.1 研究目标 | 第9页 |
| 1.3.2 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| 1.4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1.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| 第11-12页 |
| 1.5.1 可能的创新 | 第11页 |
| 1.5.2 存在的不足 | 第11-12页 |
| 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| 第12-27页 |
| 2.1 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界定 | 第12-13页 |
| 2.1.1 生产率的概念 | 第12页 |
| 2.1.2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| 2.2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的分类 | 第13-14页 |
| 2.2.1 参数估计法 | 第13页 |
| 2.2.2 非参数估计法 | 第13-14页 |
| 2.3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的比较 | 第14-15页 |
| 2.4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| 第15-18页 |
| 2.5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| 2.6 农业生产率相关理论 | 第19-21页 |
| 2.7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文献综述 | 第21-25页 |
| 2.8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农业增长中的角色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2.8.1 中国农业增长的阶段 | 第25页 |
| 2.8.2 中国农业增长的源泉 | 第25-26页 |
| 2.8.3 农业增长亟待转向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| 第26-27页 |
| 3 基于DEA-MALMQUIST指数法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考察 | 第27-36页 |
| 3.1 DEA-MALMQUIST指数法 | 第27-28页 |
| 3.2 指标选择及数据处理 | 第28-29页 |
| 3.2.1 农业产出 | 第28页 |
| 3.2.2 农业投入 | 第28-29页 |
| 3.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| 第29-36页 |
| 4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6-46页 |
| 4.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4.1.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生影响因素 | 第36-37页 |
| 4.1.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外生影响因素 | 第37-38页 |
| 4.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38-46页 |
| 4.2.1 变量选择 | 第38-39页 |
| 4.2.2 面板数据和模型设定 | 第39-40页 |
| 4.2.3 数据平稳性检验 | 第40-41页 |
| 4.2.4 FMOLS回归分析 | 第41-46页 |
|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| 第46-49页 |
| 5.1 结论 | 第46页 |
| 5.2 政策建议 | 第46-49页 |
| 5.2.1 创新农业科研项目融资方式,优化资金运转机制 | 第46-47页 |
| 5.2.2 构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,建立农业技术服务联盟 | 第47页 |
| 5.2.3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要与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| 第47-48页 |
| 5.2.4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| 第48页 |
| 5.2.5 优先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| 第48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| 附录 | 第54页 |
| A.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54页 |
| B.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