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部分 综述 | 第9-27页 |
1 化学发光的定义与原理 | 第9页 |
2 基于过氧化氢氧化的化学发光体系 | 第9-25页 |
2.1 基于过氧化氢氧化的化学发光体系的机理 | 第9-10页 |
2.1.1 鲁米诺-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的机理 | 第9-10页 |
2.1.2 过氧化草酸酯-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的机理 | 第10页 |
2.1.3 其他过氧化氢氧化的化学发光体系的机理 | 第10页 |
2.2 基于过氧化氢氧化的化学发光体系的分析应用 | 第10-15页 |
2.2.1 鲁米诺-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的分析应用 | 第10-12页 |
2.2.2 过氧化草酸酯-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的分析应用 | 第12-14页 |
2.2.3 其他过氧化氢氧化的化学发光体系的分析应用 | 第14-15页 |
2.3 过氧化氢氧化的化学发光和液相色谱的联用 | 第15-19页 |
2.3.1 鲁米诺-过氧化氢体系与液相色谱的联用 | 第16-17页 |
2.3.2 过氧化草酸酯-过氧化氢体系与液相色谱的联用 | 第17-19页 |
2.3.3 其他过氧化氢氧化的体系与液相色谱的联用 | 第19页 |
2.4 纳米材料在过氧化氢氧化的化学发光中的应用 | 第19-25页 |
2.4.1 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应用于过氧化氢氧化的发光体系 | 第20-22页 |
2.4.2 纳米材料作为能量受体应用于过氧化氢氧化的发光体系 | 第22-24页 |
2.4.3 纳米材料作为标记物应用于过氧化氢氧化的发光体系 | 第24-25页 |
3 结论与展望 | 第25-26页 |
4 本论文研究意义 | 第26-27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| 第27-51页 |
第一章 鲁米诺-过氧化氢体系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检测食用油中的PG | 第27-35页 |
1 引言 | 第27-28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28-30页 |
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28-29页 |
2.2 样品处理 | 第29页 |
2.3 实验条件 | 第29-30页 |
3 结果和讨论 | 第30-34页 |
3.1 化学发光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| 第30页 |
3.2 化学发光反应条件的优化 | 第30-31页 |
3.3 优化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参数 | 第31-32页 |
3.4 柱后化学发光的检测 | 第32-33页 |
3.5 分析性能 | 第33页 |
3.6 样品分析 | 第33-34页 |
4 结论 | 第34-35页 |
第二章 金纳米簇催化的亚硫酸氢钠-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及其分析应用 | 第35-45页 |
1 引言 | 第35-36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36-37页 |
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36页 |
2.2 BSA修饰的Au纳米簇的合成 | 第36-37页 |
2.3 样品处理 | 第37页 |
2.4 基于BSA修饰的Au NCs的化学发光体系检测胰蛋白酶 | 第37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4页 |
3.1 NaHSO3–H_2O_2体系化学发光的增强 | 第37-38页 |
3.2 反应条件的优化 | 第38-39页 |
3.3 可能的机理 | 第39-42页 |
3.4 分析性能 | 第42页 |
3.5 方法选择性 | 第42-43页 |
3.6 检测人尿液中加标的胰蛋白酶 | 第43-44页 |
4 结论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金纳米簇催化罗丹明 6G-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| 第45-51页 |
1 引言 | 第45-46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46-47页 |
2.1 试剂和仪器 | 第46-47页 |
2.2 BSA-Au纳米簇的合成 | 第47页 |
2.3 实验步骤 | 第47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0页 |
3.1 罗丹明 6G-过氧化氢的化学发光现象 | 第47页 |
3.2 反应条件的优化 | 第47-49页 |
3.3 反应机理的探讨 | 第49-50页 |
4 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