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缩略语/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6页 |
研究现状、成果 | 第12-13页 |
研究目的、方法 | 第13-16页 |
一、超敏PAPP-A均相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16-35页 |
1.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16-20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16-17页 |
1.1.1 实验器材 | 第16页 |
1.1.2 实验试剂 | 第16页 |
1.1.3 PAPP-A校准品 | 第16-17页 |
1.1.4 质控血清配制 | 第17页 |
1.1.5 血清标本的收集 | 第17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2.1 受体微球与抗体的连接 | 第17页 |
1.2.2 生物素与抗体的连接 | 第17页 |
1.2.3 初始实验方法步骤 | 第17-18页 |
1.2.4 反应条件的选择 | 第18页 |
1.2.5 样本稀释度 | 第18页 |
1.2.6 绘制标准曲线 | 第18-19页 |
1.2.7 PAPP-A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| 第19-20页 |
2. 实验结果 | 第20-31页 |
2.1 生物素化抗体与受体微球的最适反应浓度 | 第20-22页 |
2.2 供体微球的加样量 | 第22-23页 |
2.3 反应时间 | 第23-26页 |
2.4 反应温度 | 第26页 |
2.5 适合的样本稀释度 | 第26-28页 |
2.6 PAPP-A检测方法 | 第28页 |
2.7 标准曲线 | 第28页 |
2.8 方法学评价 | 第28-31页 |
2.8.1 灵敏度 | 第28-29页 |
2.8.2 准确性 | 第29页 |
2.8.3 稳定性 | 第29页 |
2.8.4 精密度 | 第29-30页 |
2.8.5 干扰性实验 | 第30页 |
2.8.6 相关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8.7 参考范围 | 第31页 |
3. 讨论 | 第31-35页 |
3.1 血清PAPP-A在ACS诊断中的价值 | 第31-32页 |
3.2 检测PAPP-A的现有方法 | 第32页 |
3.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特点 | 第32-33页 |
3.4 均相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超敏PAPP-A的特点 | 第33-35页 |
二、血清PAPP-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对的初步应用 | 第35-43页 |
1.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| 第35-37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35-36页 |
1.1.1 患病组 | 第35页 |
1.1.2 对照组 | 第35-36页 |
1.2 方法 | 第36-37页 |
1.2.1 标本采集 | 第36页 |
1.2.2 试剂与仪器 | 第36页 |
1.2.3 血清PAPP-A检测方法 | 第36-37页 |
1.2.4 统计学方法 | 第37页 |
2. 结果 | 第37-40页 |
2.1 一般临床指标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2 各种ACS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3 PAPP-A与LP- PLA2相关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2.4 PAPP-A与hs-CRP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0页 |
3. 讨论 | 第40-43页 |
3.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 | 第40-41页 |
3.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性标志物 | 第41-42页 |
3.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其他影响因素 | 第42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47-48页 |
综述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| 第48-60页 |
综述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