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土、砖、石、竹、木结构论文--竹、木结构论文--木结构论文

单、双跨木结构抗震性能模拟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3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发展过程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构造特点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现存状况第17-19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23-24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-30页
第二章 樟子松材料性能试验第30-42页
    2.1 木材材料构造特征第30-32页
    2.2 木材力学性能第32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木材各向异性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木材主要力学性能指标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木材力学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第36-38页
    2.3 樟子松的主要力学指标及摩擦参数的测定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木材的弹性本构模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樟子松密度的测定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樟子松九个工程常量的测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樟子松摩擦参数的测定第41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41-42页
第三章 四等材木构架模型及加载方案第42-52页
    3.1 四等材木构架模型几何参数的确定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《营造法式》“材分制”介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四等材构架模型尺寸确定第43-45页
    3.2 四等材木构架模型模拟试验加载方案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竖向荷载来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柱均竖向配重选取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水平位移往复荷载加载方案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地震波选取及加载方式第47-49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49-52页
第四章 不同燕尾榫单跨木构架拟静力模拟结果与分析第52-78页
    4.1 燕尾榫节点尺寸及受力破坏特点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燕尾榫的几何尺寸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燕尾榫的受力特点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燕尾榫破坏机制第55-56页
    4.2 大燕尾榫木构架模拟结果及分析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结构变形受力分析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P??滞回曲线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刚度退化第60-61页
    4.3 小燕尾榫木构架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结构变形受力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P??滞回曲线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刚度退化第65-66页
    4.4 带端缝燕尾榫木构架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6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结构变形受力分析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P??滞回曲线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刚度退化第70-71页
    4.5 三种燕尾榫木构架的骨架曲线及恢复力模型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骨架曲线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恢复力模型第73-75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75-78页
第五章 无斗拱单、双跨木构架拟静力及动力模拟结果及分析第78-92页
    5.1 无斗拱单跨木构架动力模拟结果及分析第78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地震反应第78-82页
    5.2 无斗拱双跨木构架模拟结果及分析第82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四等材双跨木构架模型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P??滞回曲线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骨架曲线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地震反应第86-89页
    5.3 无斗拱单、双跨木构架抗震性能对比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骨架曲线对比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相对位移峰值对比第90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0-92页
第六章 带斗拱单、双跨木构架拟静力及动力模拟结果及分析第92-112页
    6.1 斗拱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宋式斗拱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斗拱模型尺寸第92-95页
    6.2 带斗拱单跨木构架模拟结果及分析第95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P??滞回曲线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骨架曲线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地震反应第97-102页
    6.3 带斗拱双跨木构架模拟结果及分析第102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P??滞回曲线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骨架曲线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地震反应第104-108页
    6.4 带斗拱单、双跨木构架抗震性能对比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骨架曲线对比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相对位移峰值对比第109-110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10-112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-114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12-113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113-114页
参考文献第114-119页

论文共11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陶粒墙板配合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
下一篇:扬州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