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20页 |
1.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2.1 地质灾害易发性(危险性)区划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2.2 降雨诱发型地质灾害的降雨临界值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2.3 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预报模型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| 第20-32页 |
2.1 自然地理条件 | 第20-22页 |
2.1.1 地理位置与交通 | 第20-21页 |
2.1.2 气象与水文 | 第21-22页 |
2.2 地质环境条件 | 第22-32页 |
2.2.1 地形地貌 | 第22-25页 |
2.2.2 地层岩性 | 第25-27页 |
2.2.3 地质构造 | 第27-30页 |
2.2.4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0页 |
2.2.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| 第30页 |
2.2.6 人类工程活动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歙县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特征 | 第32-42页 |
3.1 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| 第32-36页 |
3.1.1 滑坡 | 第32-35页 |
3.1.2 崩塌 | 第35页 |
3.1.3 不稳定斜坡 | 第35-36页 |
3.2 易发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| 第36-40页 |
3.2.1 空间分布特征 | 第36-39页 |
3.2.2 时间分布特征 | 第39-40页 |
3.3 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4章 歙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| 第42-68页 |
4.1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的Logistic回归模型 | 第42-44页 |
4.1.1 Logistic回归模型 | 第42-43页 |
4.1.2 最大似然估计 | 第43-44页 |
4.1.3 模型应用 | 第44页 |
4.2 评价指标选取 | 第44-45页 |
4.3 评价指标分级 | 第45-58页 |
4.3.1 高程 | 第45-47页 |
4.3.2 坡度 | 第47-48页 |
4.3.3 坡体形态 | 第48-49页 |
4.3.4 地形地貌 | 第49-51页 |
4.3.5 地层岩性 | 第51-52页 |
4.3.6 地质构造 | 第52-53页 |
4.3.7 河流切割作用 | 第53-55页 |
4.3.8 植被指数 | 第55-56页 |
4.3.9 人类工程活动 | 第56-58页 |
4.4 评价指标体系 | 第58页 |
4.5 指标量化处理 | 第58-61页 |
4.6 易发性区划 | 第61-65页 |
4.7 小结 | 第65-68页 |
第5章 区域地质灾害的气象预警模型研究 | 第68-82页 |
5.1 研究数据 | 第68-70页 |
5.1.1 灾害点数据 | 第68-69页 |
5.1.2 雨量数据 | 第69-70页 |
5.2 降雨与地质灾害间的关系研究 | 第70-77页 |
5.2.1 降雨与地质灾害间关系 | 第70-72页 |
5.2.2 有效降雨量范围确定 | 第72-77页 |
5.3 降雨量临界值 | 第77-78页 |
5.4 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 | 第78-81页 |
5.4.1 预警预报指标 | 第78-79页 |
5.4.2 预警预报方流程 | 第79-80页 |
5.4.3 预警预报等级 | 第80-81页 |
5.5 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6章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应用 | 第82-91页 |
6.1 方法介绍 | 第82页 |
6.2 实例应用 | 第82-91页 |
6.2.1 梅雨期 | 第83-89页 |
6.2.2 非梅雨期 | 第89-91页 |
结论 | 第91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