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沙江某水电站岸坡深部变形破裂岩体质量分级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2-19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深部变形破裂研究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2.2 岩体质量分级方法概述 | 第14-16页 |
1.2.3 岩体质量分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| 第16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、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9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9-33页 |
2.1 地形地貌 | 第19-20页 |
2.2 地层岩性 | 第20-23页 |
2.3 地质构造 | 第23-26页 |
2.4 地应力特征 | 第26页 |
2.5 风化卸荷特征 | 第26-31页 |
2.5.1 岩体风化卸荷类型及划分标准 | 第26-27页 |
2.5.2 风化卸荷带划分 | 第27-31页 |
2.5.3 常规卸荷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| 第31页 |
2.6 深部变形破裂发育分布特征 | 第31-32页 |
2.7 水文地质特征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坝址区岩体结构特征 | 第33-43页 |
3.1 结构面分级 | 第33-35页 |
3.1.1 结构面规模分类 | 第33-34页 |
3.1.2 结构面性状分类 | 第34-35页 |
3.2 结构面测试方法 | 第35页 |
3.3 岩体结构特征 | 第35-43页 |
3.3.1 Ⅱ级结构面特征 | 第35-38页 |
3.3.2 Ⅲ级结构面特征 | 第38-39页 |
3.3.3 Ⅳ级结构面特征 | 第39-40页 |
3.3.4 Ⅴ级结构面特征 | 第40-43页 |
第4章 坝址区深部变形破裂基本特征 | 第43-71页 |
4.1 深部变形破裂概述 | 第43页 |
4.2 深部变形破裂总体特征 | 第43-45页 |
4.2.1 高程分布特征 | 第43-44页 |
4.2.2 水平深度分布特征 | 第44页 |
4.2.3 优势方向特征 | 第44-45页 |
4.2.4 风化状态 | 第45页 |
4.2.5 地下水与充填物特征 | 第45页 |
4.3 深部变形破裂分类 | 第45-47页 |
4.3.1 深部变形破裂分类标准 | 第45-46页 |
4.3.2 不同类型深部变形破裂分布 | 第46-47页 |
4.4 各类深部变形破裂特征 | 第47-68页 |
4.4.1 空间分布特征 | 第47-52页 |
4.4.2 变形破坏特征 | 第52-58页 |
4.4.3 深部变形破裂单孔波速特征 | 第58-65页 |
4.4.4 深部变形破裂RQD特征 | 第65-67页 |
4.4.5 深部变形破裂地球化学特征 | 第67-68页 |
4.5 深部变形破裂与常规卸荷裂隙对比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6 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5章 深部变形破裂岩体质量初步分级 | 第71-93页 |
5.1 岩体质量分级的考虑因素 | 第71页 |
5.2 常规分级方法的选择及分级方法参数的选取 | 第71-80页 |
5.2.1 现场定性分级 | 第71-72页 |
5.2.2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BQ法及参数选取 | 第72-74页 |
5.2.3 Q系统分级及参数选取 | 第74-78页 |
5.2.4 RMR分级及参数选取 | 第78-80页 |
5.3 初步分级结果及其对比分析 | 第80-92页 |
5.3.1 初步分级结果 | 第81-86页 |
5.3.2 各分级结果的对比分析 | 第86-92页 |
5.4 各分级方法适用性分析 | 第92-93页 |
第6章 深部变形破裂岩体质量分级修正及综合分级 | 第93-112页 |
6.1 深部变形破裂岩体质量修正方案 | 第93-99页 |
6.1.1 BQ法修正 | 第95-96页 |
6.1.2 Q系统法修正 | 第96-97页 |
6.1.3 RMR法修正 | 第97-99页 |
6.2 修正后各分级结果及对比分析 | 第99-106页 |
6.2.1 修正后各分级结果 | 第99-102页 |
6.2.2 修正后各分级结果对比分析 | 第102-106页 |
6.3 深部变形破裂岩体质量综合分级 | 第106-108页 |
6.4 不同级别深部变形破裂岩体分布规律 | 第108-112页 |
结论 | 第112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1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