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1 知识工程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1.3.2 企业数字化学习系统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知识工程理论综述 | 第16-28页 |
2.1 引言 | 第16页 |
2.2 知识与知识工程概念 | 第16-19页 |
2.2.1 知识的定义 | 第16-17页 |
2.2.2 知识的分类 | 第17-18页 |
2.2.3 知识的表达 | 第18页 |
2.2.4 知识工程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3 知识获取 | 第19-23页 |
2.3.1 知识获取分类 | 第20页 |
2.3.2 知识获取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3.3 领域知识获取 | 第21-22页 |
2.3.4 用户需求知识获取 | 第22-23页 |
2.4 知识的表示 | 第23-25页 |
2.4.1 常用知识表示方法的优化 | 第23-24页 |
2.4.2 特殊知识表示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5 知识的推理 | 第25-28页 |
2.5.1 基于案例的推理 | 第25-26页 |
2.5.2 基于规则的推理 | 第26页 |
2.5.3 基于知识属性的混合推理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企业数字化学习系统研究 | 第28-37页 |
3.1 引言 | 第28页 |
3.2 企业数字化学习中的知识内涵和系统内涵 | 第28-30页 |
3.2.1 企业数字化学习中的知识内涵 | 第28-30页 |
3.2.2 企业数字化学习系统的内涵 | 第30页 |
3.3 企业数字化学习中的知识与系统的关系 | 第30-33页 |
3.3.1 数字化学习系统的组成要素 | 第31-32页 |
3.3.2 数字化学习系统中人与系统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3.4 企业数字化学习系统设计模式研究 | 第33-37页 |
3.4.1 串行模式和并行模式 | 第33-34页 |
3.4.2 协同产品开发模式 | 第34-35页 |
3.4.3 大规模定制设计模式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基于CommonKADS的企业数字化学习系统的创新设计 | 第37-52页 |
4.1 引言 | 第37-38页 |
4.2 CommonKADS方法概念 | 第38-39页 |
4.3 知识系统设计的任务分析 | 第39-44页 |
4.3.1 知识系统的输入 | 第40-41页 |
4.3.2 知识系统的转化 | 第41-43页 |
4.3.3 知识系统的输出 | 第43-44页 |
4.4 CommonKADS方法指导下的企业数字化学习系统概念模型 | 第44-49页 |
4.4.1 基于能力素质的模型 | 第44-46页 |
4.4.2 基于社会属性的模型 | 第46页 |
4.4.3 基于行业知识库的学习模型 | 第46-47页 |
4.4.4 基于知识工程的交互式学习系统设计模型 | 第47-49页 |
4.5 知识工程的交互式企业数字化学习系统设计流程 | 第49-52页 |
4.5.1 统一的登录界面 | 第49-50页 |
4.5.2 根据用户使用逻辑进行知识信息分类 | 第50-51页 |
4.5.3 整合企业业务流与知识流管理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以福建奔驰培训在线为例的交互式学习系统设计 | 第52-70页 |
5.1 系统设计目标与总体开发思路 | 第52-53页 |
5.1.1 设计目标 | 第52页 |
5.1.2 设计思路 | 第52-53页 |
5.2 设计分析 | 第53-57页 |
5.2.1 目标人群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2.2 使用情境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2.3 学习行为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2.4 学习系统交互设计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3 福建奔驰培训在线学习系统开发 | 第57-70页 |
5.3.1 管理系统设计 | 第57-61页 |
5.3.2 学员系统设计 | 第61-65页 |
5.3.3 知识库构建 | 第65-66页 |
5.3.4 学习辅助设备设计 | 第66-70页 |
结论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附录一 设计作品展板 | 第74-80页 |
附录二 设计作品模型 | 第80-8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