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政治理论论文--阶级、阶层理论论文

赖特阶级理论的当代建构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前言第10-22页
    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-16页
    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20页
    三、本文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第20页
    四、本文的创新之处第20-22页
第一章 阶级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第22-48页
    第一节 阶级分析的缘由及其基本概念第22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阶级分析:激进平等主义工程的内在要求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阶级概念的三个阶段第26-35页
    第二节 阶级分析内在逻辑和理论立场的转变第35-4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马克思主义范式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的对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在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阶级分析传统之间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一种综合性的逻辑分析框架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本节小结第46-48页
第二章 剥削理论与阶级结构理论第48-70页
    第一节“中间阶级”的“矛盾定位”概念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“中间阶级”难题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“阶级关系中的矛盾定位”概念:“对立”+“共享”第51-55页
    第二节 剥削与阶级分析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剥削的定义:对罗默的修正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剥削机制:“组织剥削”取代“地位剥削”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中间阶级及其矛盾定位:十二种阶级位置模型第59-61页
    第三节 赖特与罗默理论之比较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罗默剥削理论存在的问题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赖特何以对罗默剥削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模式第64-66页
    第四节 赖特剥削与阶级结构研究的理论失误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“中间阶级”的“剥削”悖论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多重维度剥削论的理论根源第67-70页
第三章 突显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实证维度第70-88页
    第一节 静态的阶级结构表明:“工人阶级仍是最大的阶级”第70-75页
    第二节 动态的阶级结构表明:“中间阶级”位置正在扩大第75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两种不同的假说:后工业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证研究倾向于支持后工业社会理论第76-80页
    第三节 赖特实证研究的疏漏:忽视马恩阶级研究的晚期结论第80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“中间阶级”发展趋势的预测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“中间阶级”的描述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谓“新阶级”是不是“中间阶级”?第84-88页
第四章 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第88-129页
    第一节 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的基本理论第88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基本概念界定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微观模型:阶级位置影响阶级意识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宏观模型:阶级结构影响阶级形成第96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宏观模型与微观模型的结合:“构成”与“调节”第100-103页
    第二节 对瑞典、美国和日本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的实证研究第103-11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证研究的理论预设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证调研结果第10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本节结论:三国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征第116-117页
    第三节 两种阶级意识导向模式:认同与利益第117-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结构探讨和程序探讨的基本理论解释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认同与利益影响阶级意识的因果模型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实证研究结果:应依不同侧重将二者结合第121-123页
    第四节 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得失与启示第123-12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得失第123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启示第126-129页
第五章 阶级妥协与阶级超越第129-164页
    第一节 积极的阶级妥协理论第129-1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理论渊源与策略基础第130-1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策略博弈模式分析第136-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积极的阶级妥协的实现机制第140-1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赖特积极的阶级妥协理论的意义、局限及其阶级研究的方法论第151-156页
    第二节 展望真实的乌托邦—超越资本主义第156-164页
结语第164-166页
参考文献第166-174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4页

论文共1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WLAN安全测评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
下一篇:基于E-CARGO模型的RBAC授权管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