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9页 |
1.1 引言 | 第13-14页 |
1.2 暗物质的发现 | 第14-16页 |
1.2.1 星系旋转曲线 | 第14-15页 |
1.2.2 子弹星系团 | 第15-16页 |
1.2.3 宇宙的主要成分 | 第16页 |
1.3 粒子物理学中的暗物质 | 第16-18页 |
1.4 WIMPs暗物质粒子的探测方法及最新进展 | 第18-27页 |
1.4.1 直接探测 | 第18-21页 |
1.4.2 间接探测 | 第21-25页 |
1.4.3 对撞机实验 | 第25-27页 |
1.4.4 暗物质粒子探测方法小结 | 第27页 |
1.5 论文选题背景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| 第29-41页 |
2.1 科学目标 | 第30页 |
2.2 探测器及卫星平台设计指标 | 第30-31页 |
2.3 DAMPE探测器 | 第31-34页 |
2.3.1 PSD塑料闪烁体探测器 | 第32页 |
2.3.2 STK硅微条径迹探测器 | 第32-33页 |
2.3.3 BGO量能器 | 第33页 |
2.3.4 NUD中子探测器 | 第33页 |
2.3.5 DAMPE探测器坐标系 | 第33-34页 |
2.4 DAMPE BGO量能器 | 第34-41页 |
2.4.1 量能器基本原理 | 第34-36页 |
2.4.2 BGO量能器结构 | 第36-37页 |
2.4.3 BGO量能器大动态范围读出方案 | 第37-38页 |
2.4.4 DAMPE探测器触发方案 | 第38-41页 |
第三章 BGO量能器的关键刻度参数和地面宇宙线测试 | 第41-55页 |
3.0 BGO量能器的关键刻度参数 | 第41-44页 |
3.0.1 BGO量能器的基本探测单元 | 第41页 |
3.0.2 电子学基线刻度 | 第41-42页 |
3.0.3 绝对能标刻度 | 第42-43页 |
3.0.4 打拿级增益的刻度 | 第43-44页 |
3.1 BGO量能器飞行件的宇宙线平台测试 | 第44-46页 |
3.2 BGO量能器飞行件的总装与测试 | 第46-48页 |
3.3 BGO量能器飞行件的环境模拟实验 | 第48-52页 |
3.3.1 剩磁测试 | 第49页 |
3.3.2 EMC测试 | 第49-50页 |
3.3.3 力学测试 | 第50-51页 |
3.3.4 热测试 | 第51-52页 |
3.4 BGO量能器刻度的长期稳定性 | 第52-5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BGO量能器温度效应的研究 | 第55-71页 |
4.1 BGO量能器的温度效应 | 第55-57页 |
4.2 BGO量能器的温度场重建 | 第57-61页 |
4.2.1 BGO量能器的热敏电阻分布 | 第57-58页 |
4.2.2 热敏电阻的刻度 | 第58-60页 |
4.2.3 BGO量能器内部温度场的重建 | 第60-61页 |
4.3 BGO量能器的真空热试验 | 第61-67页 |
4.3.1 热试验中基线的温度效应 | 第62-64页 |
4.3.2 热试验中MIPs的温度效应 | 第64-66页 |
4.3.3 热试验中打拿级增益的温度效应 | 第66-67页 |
4.4 BGO量能器温度效应的修正 | 第67-6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8-71页 |
第五章 高能离子束流实验 | 第71-91页 |
5.1 DAMPE初样件离子束流实验 | 第71-72页 |
5.2 离子束流实验的BGO量能器刻度 | 第72-76页 |
5.2.1 绝对能量标定 | 第72-74页 |
5.2.2 打拿级增益比的标定 | 第74-76页 |
5.3 离子束流实验中的核素鉴别 | 第76-81页 |
5.4 BGO量能器对核素的响应 | 第81-89页 |
5.4.1 核素在BGO量能器中的猝灭效应 | 第81-84页 |
5.4.2 核素在BGO量能器中的能量响应 | 第84-8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六章 DAMPE量能器的在轨数据分析 | 第91-131页 |
6.1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轨运行情况 | 第91-98页 |
6.1.1 DAMPE运行轨道 | 第91-92页 |
6.1.2 南大西洋异常区及地球辐射带对DAMPE的影响 | 第92-95页 |
6.1.3 太阳光照角对DAMPE的影响 | 第95-96页 |
6.1.4 DAMPE探测器的在轨触发逻辑设置 | 第96-98页 |
6.2 DAMPE BGO量能器在轨刻度 | 第98-104页 |
6.2.1 台基刻度 | 第98-100页 |
6.2.2 MIPs刻度 | 第100-102页 |
6.2.3 打拿级增益比的刻度 | 第102-104页 |
6.3 基于BGO量能器的空间电子通量分析 | 第104-129页 |
6.3.1 分析流程 | 第105页 |
6.3.2 几何接收度 | 第105-107页 |
6.3.3 蒙特卡罗模拟样本 | 第107-110页 |
6.3.4 Pre-Selection | 第110-117页 |
6.3.5 电子和质子的鉴别 | 第117-127页 |
6.3.6 有效接收度 | 第127页 |
6.3.7 曝光时间 | 第127-128页 |
6.3.8 触发效率 | 第128-129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29-131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1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39页 |
致谢 | 第139-140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| 第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