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载测雨雷达和测云雷达探测的夏季高原云和降水特征研究
| 摘要 | 第5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5-27页 |
| 1.1 论文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| 1.2 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| 第17-25页 |
| 1.2.1 高原降水研究进展 | 第17-20页 |
| 1.2.2 高原云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| 1.2.3 高原复杂地形对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影响 | 第22-25页 |
| 1.3 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| 第25-26页 |
| 1.4 论文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|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| 第27-39页 |
| 2.1 资料 | 第27-33页 |
| 2.1.1 TRMM卫星数据 | 第27-29页 |
| 2.1.2 CloudSat卫星数据 | 第29-32页 |
| 2.1.3 数字地形资料 | 第32页 |
| 2.1.4 探空和地面逐小时降水数据集 | 第32-33页 |
| 2.1.5 再分析资料 | 第33页 |
| 2.2 方法 | 第33-39页 |
| 2.2.1 降水分类方法 | 第33-34页 |
| 2.2.2 云分类方法 | 第34-35页 |
| 2.2.3 融合方法 | 第35-36页 |
| 2.2.4 谐波分析方法 | 第36页 |
| 2.2.5 格点化方法 | 第36页 |
| 2.2.6 地形强迫垂直速度计算公式 | 第36-37页 |
| 2.2.7 参量定义 | 第37-39页 |
| 第3章 夏季青藏高原深厚及浅薄降水云特征 | 第39-53页 |
| 3.1 降水水平分布特征 | 第40-43页 |
| 3.2 红外信号特征 | 第43-45页 |
| 3.3 降水垂直结构特征 | 第45-47页 |
| 3.4 日变化特征 | 第47-52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4章 基于云亮温分类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研究 | 第53-69页 |
| 4.1 降水水平分布特征 | 第53-57页 |
| 4.2 降水垂直结构特征 | 第57-58页 |
| 4.3 降水日变化特征 | 第58-64页 |
| 4.4 降水类型之间的关系 | 第64-67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| 第5章 夏季高原云结构特征 | 第69-91页 |
| 5.1 云概率分布特征 | 第69-72页 |
| 5.2 云垂直结构特征 | 第72-75页 |
| 5.3 云微物理量特征 | 第75-80页 |
| 5.4 云辐射特征 | 第80-82页 |
| 5.5 多层云系的类型特征 | 第82-83页 |
| 5.6 大气垂直结构特征 | 第83-87页 |
| 5.7 昼夜差异 | 第87-89页 |
| 5.8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| 第6章 喜马拉雅山陡峭地形上降水特征 | 第91-117页 |
| 6.1 区域划分 | 第91-92页 |
| 6.2 降水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特征 | 第92-96页 |
| 6.3 降水云的云相态特征 | 第96-98页 |
| 6.4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| 第98-102页 |
| 6.5 大气环流的垂直特征 | 第102-105页 |
| 6.6 降水日变化特征 | 第105-111页 |
| 6.7 大气环流日变化特征 | 第111-114页 |
| 6.8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7页 |
|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| 第117-121页 |
| 7.1 本论文主要结论 | 第117-119页 |
| 7.1.1 深厚对流和浅薄降水云特征 | 第117页 |
| 7.1.2 基于云亮温分类的降水特征 | 第117-118页 |
| 7.1.3 高原云结构特征 | 第118页 |
| 7.1.4 喜马拉雅山陡峭地形上降水特征 | 第118-119页 |
| 7.2 论文工作的创新点 | 第119页 |
| 7.3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19-12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1-131页 |
| 致谢 | 第131-133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及会议报告 | 第133-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