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一、本课题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(一) 研究目的 | 第8-9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三、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9-11页 |
(一) 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丸木位里/丸木俊与《原爆图》 | 第11-20页 |
一、作者简介 | 第11页 |
二、《原爆图》创作的历史背景及作者创作过程简述 | 第11-12页 |
三、《原爆图》作品介绍 | 第12-20页 |
(一) 《幽灵》 | 第12-13页 |
(二) 《火》 | 第13-14页 |
(四) 《彩虹》 | 第14页 |
(五) 《少男少女》 | 第14-15页 |
(六) 《废墟》 | 第15页 |
(七) 《风》 | 第15-16页 |
(八) 《救出》 | 第16页 |
(九)《烧津》 | 第16-17页 |
(十) 《签名》 | 第17页 |
(十一) 《母亲孩子像》 | 第17-18页 |
(十二) 《灯笼慰灵祭》 | 第18页 |
(十三)《美军战俘之死》 | 第18页 |
(十四) 《乌鸦》 | 第18-19页 |
(十五) 《长崎》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《原爆图》人物造型分析 | 第20-35页 |
一、造型的科学解释及构成因素 | 第20页 |
二、《原爆图》人物造型的艺术特点 | 第20-21页 |
三、《原爆图》人物造型分析 | 第21-30页 |
(一) 写实造型语言在《原爆图》中的作用 | 第21-22页 |
(二) 高更对《原爆图》人物造型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(三) 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对《原爆图》人物造型的影响 | 第23-30页 |
四、西方绘画造型手法对中国画人物的借鉴作用 | 第30-35页 |
第三章 关于《原爆图》构图中构成形式的解读 | 第35-46页 |
一、关于构图的理解 | 第35-36页 |
(一) 西方绘画的构图 | 第35页 |
(二) 中国画的构图 | 第35页 |
(三) 日本画的构图 | 第35-36页 |
二、《原爆图》构图的特点 | 第36页 |
三、《原爆图》构图中构成形式美的表达 | 第36-43页 |
(一)《风》点、线、面的运用在构图构成的形式美 | 第36-37页 |
(二) 《烧津》有序的排列形成的团块构成的形式美 | 第37-38页 |
(三) 《水》V型所产生的流动韵律的形式美 | 第38页 |
(四) 《幽灵》分割与呼应构成的形式美 | 第38-39页 |
(五) 《乌鸦》节奏与韵律所构成的形式美 | 第39-40页 |
(六) 《彩虹》平衡与均衡构成的形式美 | 第40-41页 |
(七) 《长崎》条线相交所产生的形式美 | 第41页 |
(八) 《灯笼慰灵祭》打散构成的形式产生的形式美 | 第41-42页 |
(九) 《美军战俘之死》各种构成元素对比产生的形式美 | 第42-43页 |
四、《原爆图》构图形式美对中国画人物借鉴的思考 | 第43-46页 |
第四章 《原爆图》对于中国画人物的借鉴作用 | 第46-51页 |
一、《原爆图》蕴含的人文关怀 | 第46-47页 |
二、《原爆图》在中国画形态下对中国画人物绘画语言的启示作用 | 第47-51页 |
(一) 以“徐蒋体系”写实观论《原爆图》对中国画人物的借鉴作用 | 第48-49页 |
(二) 以“吴林体系”抽象观论《原爆图》对中国画人物的借鉴作用 | 第49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3页 |
附录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