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一、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3页 |
二、研究方法、相关观点及意义 | 第13-16页 |
第一章 先秦:“赤子之心”观溯源 | 第16-43页 |
第一节 老子“婴儿”说 | 第16-25页 |
一、“婴儿”说的心理溯源 | 第17-19页 |
二、“婴儿”意象内涵 | 第19-24页 |
三、“婴儿”说影响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庄子“真人”观 | 第25-32页 |
一、“真人”之初 | 第25-26页 |
二、“真人”之内涵 | 第26-32页 |
第三节 孟子的“赤子之心”说 | 第32-40页 |
一、赤子之心 | 第33-36页 |
二、修养本心 | 第36-39页 |
三、成就“大人” | 第39-40页 |
小结 | 第40-43页 |
一、老子的“婴儿”说与庄子的“真人”说比较 | 第40-41页 |
二、老庄的“婴儿”、“真人”说与孟子的“赤子之心”说比较 | 第41-43页 |
第二章 魏晋至唐代:“赤子之心”观的发展 | 第43-56页 |
第一节 魏晋玄学:“玄心” | 第43-50页 |
一、玄心的超越本质 | 第43-45页 |
二、赤子的真情流露 | 第45-47页 |
三、人格的理想构筑 | 第47-50页 |
第二节 禅宗:“清净心” | 第50-56页 |
一、慧能的“本心”思想 | 第51-52页 |
二、慧能“本心”的修行方式 | 第52-54页 |
三、“悟”的追寻 | 第54-56页 |
第三章 宋明:“赤子之心”观的深化 | 第56-73页 |
第一节 宋明理学:“仁心” | 第56-64页 |
一、“仁心”之本体论 | 第56-59页 |
二、“仁心”之修养论 | 第59-61页 |
三、“仁心”之境界论 | 第61-64页 |
第二节 李贽“童心说” | 第64-73页 |
一、“童心”释义 | 第64-67页 |
二、“童心说”内涵 | 第67-69页 |
三、“童心说”的文学观念 | 第69-71页 |
四、“童心说”的个体生命追求 | 第71-73页 |
第四章 近现代:“赤子之心”观的转型 | 第73-95页 |
第一节 龚自珍“童心说” | 第73-80页 |
一、“童心”的原初情结 | 第73-75页 |
二、“童心”的人间形态 | 第75-78页 |
三、“童心说”的价值追寻 | 第78-80页 |
第二节 王国维诗学中的“赤子之心” | 第80-87页 |
一、“天才”说中的“赤子之心”观 | 第80-83页 |
二、“境界”说中的“赤子之心”观 | 第83-86页 |
三、王国维诗学“赤子之心”观中的人文意蕴 | 第86-87页 |
第三节 丰子恺“艺术心” | 第87-95页 |
一、儿童视角的形成 | 第88-90页 |
二、“艺术心”内涵 | 第90-92页 |
三、艺术人格的生成 | 第92-95页 |
第五章“赤子之心”观的思想意义 | 第95-100页 |
第一节“赤子之心”观的文化意蕴 | 第95-96页 |
第二节“赤子之心”观的美学影响 | 第96-97页 |
第三节“赤子之心”观的人生意义 | 第97-100页 |
一、“赤子”观念与身心一体 | 第97-98页 |
二、“赤子”观念与人格修养 | 第98-100页 |
结语 | 第100-102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02-106页 |
后记 | 第106-107页 |
附: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