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8-23页 |
1.1 玉米生产常见病害综述 | 第8-10页 |
1.1.1 玉米病毒病 | 第8-9页 |
1.1.2 玉米细菌性病害 | 第9页 |
1.1.3 玉米真菌性病害 | 第9-10页 |
1.2 轮枝镰孢菌及其对玉米侵染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7页 |
1.2.1 轮枝镰孢菌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| 第10-11页 |
1.2.2 轮枝镰孢菌毒素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3 轮值镰孢菌对玉米的浸染规律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2.4 由轮枝镰孢菌引起的玉米病害的防治 | 第14-15页 |
1.2.5 玉米对轮枝镰孢菌抗病资源的筛选和抗性机制 | 第15-16页 |
1.2.6 玉米对轮枝镰孢菌抗性遗传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| 第17-20页 |
1.3.1 抗病基因的克隆方法 | 第18页 |
1.3.2 植物抗病基因的分类和进化 | 第18-19页 |
1.3.3 抗病基因在生产上的应用 | 第19-20页 |
1.4 关联分析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| 第20-23页 |
1.4.1 连锁不平衡 | 第20页 |
1.4.2 关联分析的步骤及影响关联分析的因素 | 第20-21页 |
1.4.3 关联分析在植物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4.4 关联分析结合连锁分析在植物中研究的实例 | 第22-23页 |
2 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23-25页 |
2.1 目的和意义 | 第23页 |
2.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5页 |
3.1 供试材料 | 第25页 |
3.2 表型鉴定 | 第25-27页 |
3.2.1 接种方法 | 第25页 |
3.2.2 鉴定方法 | 第25-27页 |
3.3 表型数据分析 | 第27页 |
3.4 连锁分析 | 第27页 |
3.5 关联群体基因型鉴定和数据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6 抗性位点的比较 | 第28页 |
3.7 种子抗轮枝镰孢菌关联位点的验证 | 第28-29页 |
3.7.1 RIL群体 | 第28页 |
3.7.2 NIL群体 | 第28-29页 |
3.8 候选基因分析 | 第29-35页 |
3.8.1 关联位点对应的基因及候选基因的获得 | 第29页 |
3.8.2 候选基因的结构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8.3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| 第30-35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61页 |
4.1 玉米种子对轮枝镰孢菌抗性鉴定 | 第35-38页 |
4.1.1 玉米种子轮枝镰孢菌抗性鉴定体系 | 第35-37页 |
4.1.2 抗性种质的筛选 | 第37-38页 |
4.2 玉米种子对轮枝镰孢菌抗性的连锁分析 | 第38-41页 |
4.2.1 表型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| 第38-39页 |
4.2.2 种子对轮枝镰孢菌抗性表型数据分布 | 第39页 |
4.2.3 种子对轮枝镰孢菌抗性QTL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3 玉米种子对轮枝镰孢菌抗性的关联分析 | 第41-46页 |
4.3.1 关联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3.2 种子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| 第43-46页 |
4.4 关联SNP标记与QTL的比较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5 通过RIL群体和NIL群体对关联显著位点的验证 | 第47-51页 |
4.5.1 RIL群体对关联显著位点的验证 | 第47-50页 |
4.5.2 NIL群体对关联显著位点的验证 | 第50-51页 |
4.6 抗性位点的候选基因分析 | 第51-61页 |
4.6.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的基因位点 | 第51-53页 |
4.6.2 3个候选基因的结构分析 | 第53-58页 |
4.6.3 3个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| 第58-61页 |
5 讨论 | 第61-67页 |
5.1 耕作制度对土传病害的影响 | 第61页 |
5.2 玉米种子对轮枝镰孢菌抗性鉴定方法 | 第61-62页 |
5.3 玉米对轮枝镰孢菌抗性位点的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3.1 玉米对轮枝镰孢菌抗性的联合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3.2 种子抗性的位点在育种上的利用 | 第65页 |
5.4 对轮枝镰孢菌抗性相关候选基因的功能预测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6页 |
Abstract | 第76-77页 |
附表 | 第78-83页 |
附图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