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绪论 | 第9-14页 |
一、选题缘起 | 第9页 |
二、学术回顾 | 第9-13页 |
三、研究创新 | 第13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当涂夏氏宗族概述 | 第14-18页 |
第一节 宗族的源流及聚居分布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寻访调查记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当涂夏氏著述概况 | 第18-26页 |
第一节 著述丰富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学有所本 | 第19-21页 |
第三节 原因分析 | 第21-26页 |
一、优良家风的承继 | 第21-22页 |
二、徽州诸儒的熏陶 | 第22-24页 |
三、交游研探的推助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从当涂夏氏历史著述看家族史学成就 | 第26-46页 |
第一节 所撰历史著述及其类例区辨 | 第26-29页 |
第二节 所撰历史著述的撰著特点 | 第29-30页 |
一、涉足多种体裁 | 第29页 |
二、撰著形式多样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家族史学成就 | 第30-46页 |
一、根植地方社会,贡献多部地方文献 | 第30-35页 |
二、整理旧籍,校考多史,补前学之不足 | 第35-43页 |
三、留意当下时务,凸显经世史学 | 第43-46页 |
第四章 个案研究 | 第46-61页 |
第一节 夏夑与地方志的编纂 | 第46-49页 |
一、夏夑与同治《高安县志》 | 第46-48页 |
二、夏夑与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《闻见一隅录》中夏炘亲历徽州的记载及其史料价值 | 第49-54页 |
一、记载父亲夏銮在徽州期间的具体活动 | 第50-52页 |
二、记载徽州地方官员的一处行迹 | 第52页 |
三、记载咸同兵燹下的婺源团练 | 第52-54页 |
第三节 夏炘、夏炯的史评与史论探析 | 第54-61页 |
一、评论史家与史著 | 第54-56页 |
二、评论历史人物 | 第56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附: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