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研究背景 | 第6-19页 |
1.1 伽玛射线暴的历史观测进展 | 第6-13页 |
1.1.1 伽玛射线暴的发现和证实 | 第6-7页 |
1.1.2 BATSE时代 | 第7-9页 |
1.1.3 BeppoSAX时代 | 第9页 |
1.1.4 HETE-2时代 | 第9-10页 |
1.1.5 Swift时代 | 第10-12页 |
1.1.6 Fermi时代 | 第12-13页 |
1.2 伽玛暴的火球激波模型 | 第13-17页 |
1.2.1 伽玛暴的内激波模型 | 第14-15页 |
1.2.2 伽玛暴的外激波模型 | 第15-17页 |
1.3 伽玛暴的中心能源机制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伽玛暴的辐射机制 | 第19-26页 |
2.1 火球的动力学演化 | 第19-20页 |
2.2 同步辐射 | 第20-21页 |
2.2.1 单个电子的能谱 | 第20页 |
2.2.2 大量电子的同步辐射的能量 | 第20-21页 |
2.3 逆康普顿效应 | 第21-22页 |
2.4 同步自吸收 | 第22-23页 |
2.5 等时面效应 | 第23-26页 |
2.5.1 等时面的定义 | 第23-24页 |
2.5.2 等时面上流量的分布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伽玛暴偏轴观测的数值计算 | 第26-34页 |
3.1 单成分流偏轴观测的数值计算 | 第27-30页 |
3.2 双成分流偏轴观测的数值计算 | 第30-34页 |
第四章 短暴偏轴观测的数值计算 | 第34-39页 |
4.1 短暴双成分流的数值计算 | 第34-35页 |
4.2 短暴双成分流的红外闪与GRB130603B的红外鼓包的比较 | 第35-39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