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0-19页 |
第一章 汞对植物毒害作用及植物对汞的耐受机制 | 第10-14页 |
1 前言 | 第10-11页 |
2 汞胁迫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| 第11-12页 |
2.1 汞胁迫影响种子的萌发 | 第11页 |
2.2 汞胁迫抑制根系生长 | 第11-12页 |
2.3 汞胁迫对植物叶片生长的影响 | 第12页 |
3 植物对汞胁迫的响应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植物蛋白磷酸酶研究进展 | 第14-17页 |
1 蛋白磷酸酶分类及蛋白磷酸酶2C特征 | 第14-15页 |
2 植物PP2C的功能 | 第15-17页 |
2.1 植物PP2C与ABA信号途径 | 第15页 |
2.2 植物PP2C负调控MAPK信号 | 第15-16页 |
2.3 植物PP2C的其他功能 | 第16-17页 |
第三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9页 |
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2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| 第19-63页 |
第一章 日本晴和9311水稻幼苗耐汞性差异比较 | 第19-24页 |
1 前言 | 第19页 |
2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19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19-20页 |
3.1 种子的消毒与萌发 | 第19-20页 |
3.2 幼苗培养及处理 | 第20页 |
3.3 幼苗汞含量测定 | 第20页 |
4 实验结果 | 第20-23页 |
4.1 日本晴和9311幼苗在HgCl_2胁迫下相对根长比较 | 第20-21页 |
4.2 日本晴和9311幼苗在HgCl_2胁迫下相对苗高比较 | 第21-22页 |
4.3 日本晴和9311幼苗在HgCl_2胁迫下相对鲜重比较 | 第22页 |
4.4 日本晴和9311幼苗在HgCl_2胁迫下汞积累测定 | 第22-23页 |
5 讨论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OsPP2C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4-29页 |
1 前言 | 第24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1 OsPP2C蛋白序列结构和结构域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2 OsPP2C蛋白的同源性比较 | 第25-26页 |
3.3 OsPP2C与其他物种PP2C进化关系分析 | 第26-27页 |
4 讨论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OsPP2C的原核表达及其与重金属耐性 | 第29-41页 |
1 前言 | 第29页 |
2 材料与试剂 | 第29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9页 |
2.2 实验试剂 | 第29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29-34页 |
3.1 菌株活化 | 第29-30页 |
3.2 菌液PCR验证 | 第30页 |
3.3 质粒提取及酶切验证 | 第30-31页 |
3.4 BL21细胞中OsPP2C的诱导表达及验证 | 第31-33页 |
3.4.1 OsPP2C蛋白在原核细胞中诱导表达 | 第31-32页 |
3.4.2 OsPP2C在原核细胞中蛋白诱导表达验证 | 第32-33页 |
3.5 不同重金属处理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5.1 斑点法测定大肠杆菌对不同重金属胁迫耐受性 | 第33页 |
3.5.2 不同重金属胁迫下大肠杆菌生长曲线测定 | 第33-34页 |
4 实验结果 | 第34-39页 |
4.1 原核表达载体pET-24a-OsPP2C验证 | 第34页 |
4.2 原核表达诱导蛋白表达验证 | 第34-35页 |
4.3 大肠杆菌对不同浓度重金属胁迫耐受性 | 第35-37页 |
4.3.1 不同浓度HgCl_2处理下BL21菌落生长情况 | 第35-36页 |
4.3.2 不同浓度CuSO_4处理下BL21菌落生长情况 | 第36页 |
4.3.3 不同浓度CdCl_2处理下E.coli BL21菌落生长情况 | 第36-37页 |
4.4 不同金属胁迫下E.coli BL21生长曲线测定 | 第37-39页 |
4.4.1 E.coli BL21无重金属存在时生长曲线测定 | 第37页 |
4.4.2 E.coli BL21在10μM HgCl_2存在时生长曲线测定 | 第37-38页 |
4.4.3 E.coli BL21在300μM CdCl_2存在时生长曲线测定 | 第38-39页 |
4.4.4 E.coli BL21在1mM CuSO_4存在时生长曲线测定 | 第39页 |
5 讨论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OsPP2C转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水稻的遗传转化 | 第41-63页 |
1 前言 | 第41页 |
2 实验材料和试剂 | 第41-43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41页 |
2.2 实验试剂 | 第41-43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43-58页 |
3.1 超表达载体构建 | 第43-48页 |
3.1.1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43页 |
3.1.2 OsPP2C扩增及测序 | 第43-47页 |
3.1.2.1 PCR扩增OsPP2C | 第43-44页 |
3.1.2.2 割胶回收 | 第44页 |
3.1.2.3 TA连接 | 第44-45页 |
3.1.2.4 转化 | 第45-46页 |
3.1.2.5 测序 | 第46-47页 |
3.1.3 质粒提取及双酶切 | 第47页 |
3.1.4 pCAMBIA1301-OsPP2C质粒构建及验证 | 第47-48页 |
3.2 干扰载体的构建 | 第48-50页 |
3.2.1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48页 |
3.2.2 正向片段的PCR扩增与测序 | 第48-49页 |
3.2.3 反向片段的PCR扩增与测序 | 第49页 |
3.2.4 RNAi-OsPP2C-pCAMBIA1301载体的构建 | 第49-50页 |
3.3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| 第50-52页 |
3.3.1 农杆菌(EHA105)感受态的制备 | 第50-51页 |
3.3.2 农杆菌的转化 | 第51页 |
3.3.3 转化的农杆菌的验证 | 第51-52页 |
3.3.3.1 农杆菌菌液PCR | 第51-52页 |
3.4 水稻转基因 | 第52-54页 |
3.4.1 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52-53页 |
3.4.2 愈伤组织的继代 | 第53页 |
3.4.3 农杆菌EHA105的活化 | 第53页 |
3.4.4 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 | 第53-54页 |
3.4.5 筛选 | 第54页 |
3.4.6 分化 | 第54页 |
3.4.7 生根与炼苗 | 第54页 |
3.5 转基因苗的验证 | 第54-56页 |
3.5.1 转基因水稻DNA的提取 | 第54-55页 |
3.5.2 Hyg基因验证 | 第55-56页 |
3.6 转基因水稻表达验证 | 第56-58页 |
3.6.1 转基因苗总RNA提取 | 第56页 |
3.6.2 一链cDNA的合成 | 第56-57页 |
3.6.3 Real-time Quantitative PCR(q-PCR)测定OsPP2C基因的表达量 | 第57-58页 |
4 实验结果 | 第58-61页 |
4.1 超表达载体OsPP2C-pCAMBIA1301的构建 | 第58页 |
4.2 干扰载体的构建 | 第58-59页 |
4.3 水稻转基因株系获得 | 第59-60页 |
4.4 转基因幼苗潮霉素基因验证 | 第60页 |
4.5 转基因水稻OsPP2C表达量测定 | 第60-61页 |
5 讨论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