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棉论文

中国陆地棉品种耐盐性评价及耐盐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

摘要第7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第13-14页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4-30页
    第一章 棉花耐盐性研究进展第14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 棉花的盐害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盐胁迫对棉花生长和生产的影响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盐胁迫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盐胁迫对棉花新陈代谢的影响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 棉花的耐盐性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棉花耐盐性与基因型的关系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棉花耐盐性与发育阶段的关系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3. 棉花耐盐性的鉴定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直接鉴定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间接鉴定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4. 棉花耐盐性的机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抗氧化反应和耐质膜胁变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渗透调节和耐细胞脱水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离子平衡和盐离子区隔化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 分子机理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5. 棉花耐盐品种选育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 杂交育种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 分子育种第22-24页
    第二章 植物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 关联分析概念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 连锁不平衡(LD)及其测定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 影响连锁不平衡的因素及连锁不平衡的衰减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4. 关联分析研究策略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5. 关联分析的步骤和统计方法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6.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第28-30页
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30-32页
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32-76页
    第三章 陆地棉耐盐性鉴定与分类第32-44页
        1. 材料和方法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材料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试验设计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性状测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 分析软件和方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 结果与分析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耐盐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耐盐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耐盐相关性状的因子分析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陆地棉耐盐性综合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不同生态区陆地棉耐盐性特点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 讨论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因子分析是植物抗逆性鉴定筛选的有效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各生态区生长环境差异影响棉花耐盐性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本研究长处和不足第42-44页
    第四章 陆地棉耐盐相关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第44-66页
        1. 材料和方法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材料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表型鉴定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样品DNA提取及SSR扩增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 扩增产物检测及SSR位点分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 数据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 结果与分析第46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群体结构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陆地棉基因组LD状态及其衰减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耐盐相关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关联标记等位变异分析第55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 讨论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关联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探索表型和性状间关联的方法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关于亚群分类数目的生物学意义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关于耐盐增效(减效)等位变异的研究第64-66页
    第五章 耐盐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和育种利用第66-76页
        1. 材料和方法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材料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试验数据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 结果与分析第67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优异等位变异在各生态区间分布特点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分子设计育种模拟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 讨论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优异等位变异的来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棉花分子设计育种展望第75-76页
全文结论第76-78页
论文创新点第78-80页
附录第80-116页
参考文献第116-124页
致谢第124页

论文共12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天然免疫相关因子对SFTS病毒感染的作用研究
下一篇:表达HBsAg重组痘苗病毒小鼠免疫效果初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