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导论 | 第9-17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选题依据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2.1 互联网金融定义及模式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2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2.3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4 简评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| 第15-17页 |
1.4.1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| 第17-35页 |
2.1 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及特点 | 第17-19页 |
2.1.1 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 | 第17-18页 |
2.1.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2.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| 第19-33页 |
2.2.1 第三方支付 | 第19-22页 |
2.2.2 融资平台类 | 第22-29页 |
2.2.3 理财保险类 | 第29-32页 |
2.2.4 虚拟货币类 | 第32-3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3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| 第35-47页 |
3.1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| 第35-40页 |
3.1.1 互联网金融对利率渠道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3.1.2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1.3 互联网金融对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2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| 第40-46页 |
3.2.1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3.2.2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4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| 第47-57页 |
4.1 模型介绍与指标选取 | 第47-49页 |
4.1.1 模型介绍 | 第47页 |
4.1.2 变量选取 | 第47-49页 |
4.2 实证研究 | 第49-54页 |
4.2.1 ADF平稳性检验 | 第49-50页 |
4.2.2 协整检验 | 第50页 |
4.2.3 格兰杰因果检验 | 第50-51页 |
4.2.4 滞后阶数的确定 | 第51-52页 |
4.2.5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| 第52页 |
4.2.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3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5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| 第57-61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7页 |
5.2 政策启示 | 第57-61页 |
5.2.1 重新审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| 第58页 |
5.2.2 注重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 | 第58-59页 |
5.2.3 互联网金融应纳入信贷传导机制 | 第59页 |
5.2.4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| 第59-60页 |
5.2.5 依据金融热点制定相关政策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后记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