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绪论 | 第10-18页 |
(一) 选题理由与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 学术史综述 | 第11-17页 |
1. 国内学界相关研究著作 | 第11-13页 |
2. 国内学界相关研究论文 | 第13-15页 |
3. 国外学界相关研究成果 | 第15-17页 |
(三) 本文所涉及的时间概念 | 第17-18页 |
一、清代的天下中国观与华夷一统论 | 第18-41页 |
(一) 天下观与中国观 | 第18-21页 |
(二) 雍正帝的华夷观与大一统的重塑 | 第21-33页 |
1. 华夷之辨旨归于大一统 | 第22-24页 |
2. 雍正帝“华夷一家”下的大一统论 | 第24-30页 |
3. 实际操作层面的新“大一统” | 第30-33页 |
(三) 从天下一家到中外有别 | 第33-41页 |
1. 从“想象天下”到“现实万国” | 第33-36页 |
2. 不臣要荒——对缅甸朝贡的推脱 | 第36-41页 |
二、天朝意识的演进与对外交往的天朝体制 | 第41-63页 |
(一) 华夏中心主义溯源 | 第41-46页 |
(二) 《清实录》中“天朝”一词的由来与演变 | 第46-54页 |
1. 《清实录》中“天朝”一词的源起 | 第46-48页 |
2. 《清实录》关于礼部所辖涉外事务中的“天朝”一词 | 第48-52页 |
3. 《清实录》关于理藩院所辖涉外事务中的“天朝”一词 | 第52-54页 |
(三) 天朝体制与中英礼仪冲突 | 第54-63页 |
1. 礼刑兼济的天朝体制 | 第54-58页 |
2. 中英礼仪冲突下的夷夏之防 | 第58-63页 |
三、怀柔远人与一视同仁 | 第63-86页 |
(一)“字小事大”与周邻国家的回应 | 第63-73页 |
1. “字小事大”交邻之道 | 第63-66页 |
2. 从“朝天”到“燕行”——以朝鲜为例 | 第66-70页 |
3. 利益驱从之下的朝贡关系——以琉球为例 | 第70-73页 |
(二)“厚往薄来”义利观的缺位与重构 | 第73-82页 |
1. 厚往薄来——“怀柔远人”方式之一 | 第73-75页 |
2. 实践中的“厚往薄来”义利观缺位 | 第75-79页 |
3. “厚往薄来”义利观的重构与“北学派”回应 | 第79-82页 |
(三) 一视同仁与区别对待 | 第82-86页 |
四、王霸观与兴灭继绝 | 第86-115页 |
(一) 以力辅仁与恩威并施 | 第86-95页 |
1. 王霸观——对外关系的行动指南 | 第86-89页 |
2. “三道沟事件”:恩威兼济 | 第89-92页 |
3. 乾隆帝的“偏之以威” | 第92-95页 |
(二) 安南之役:兴灭继绝的尝试与失败 | 第95-108页 |
1. 兴灭继绝——“怀柔远人”方式之二 | 第95-98页 |
2. 践行“字小存黎”的天朝义务 | 第98-105页 |
3. 十全武功的“缺憾”——“弃黎转阮” | 第105-108页 |
(三) 中英缅甸交涉:兴灭继绝理念的近代余韵 | 第108-115页 |
结语 | 第115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6页 |
(一) 古籍与史料汇编 | 第117页 |
(二) 专著与论文集 | 第117-119页 |
(三) 期刊论文 | 第119-124页 |
(四) 学位论文 | 第124-125页 |
(五) 译著、英文资料 | 第125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-12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