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理学论文--临床药理学论文

CYP3A4、CYP3A5、MDR1和PXR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研究

摘要第3-6页
ABSTRACT第6-8页
前言第12-15页
第一章 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C_0/D的影响第15-24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5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治疗方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观察指标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测定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统计学方法第17页
    1.4 实验结果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C_0/D的影响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患者肝、肾功能比较第19-21页
    1.5 讨论第21-24页
第二章 CYP3A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研究第24-41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4页
    2.2 研究对象与材料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研究对象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仪器第24-25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相应试剂的配制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DNA的提取与测定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测定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CYP3A4*18B和CYP3A5*3基因多态性检测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统计学分析第30页
    2.4 实验结果第30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CYP3A4*18B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CYP3A5*3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CYP3A4*18B-CYP3A5*3单倍型基因型对他克莫司C_0/D的影响第36-38页
    2.5 讨论第38-41页
第三章 MDR1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研究第41-5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1页
    3.2 研究对象第41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MDR1 1236C>T的基因型检测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MDR1 2677G>T/A的基因型检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MDR1 3435C>T的基因型检测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统计学分析第43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第4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MDR1 1236C>T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MDR1 2677G>T/A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MDR1 3435C>T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MDR1单倍型对他克莫司C_0/D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3.5 讨论第54-56页
第四章 PXR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研究第56-7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6页
    4.2 研究对象第56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法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PXR 6碱基缺失的基因型检测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PXR 7635A>G的基因型检测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PXR 24381A>C的基因型检测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统计学分析第58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第58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PXR 6碱基缺失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PXR 7635G>A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PXR 24381A>C基因多态性与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增效作用的相关性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PXR单倍型对他克莫司C_0/D的影响第66-67页
    4.5 讨论第67-70页
第五章 相关因素与五酯胶囊联合他克莫司个体化用药的关系第70-74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0页
    5.2 研究对象第70页
    5.3 实验方法第70页
    5.4 实验结果第70-72页
    5.5 讨论第72-74页
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74-75页
    6.1 全文结论第74页
    6.2 创新性第74页
    6.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74-75页
参考文献第75-82页
综述第82-96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2-96页
中英文缩略词表第96-98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8-99页
致谢第99-100页

论文共10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鱼藤素联用L-肌肽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
下一篇:聚乙二醇—聚己内酯—聚甲基丙烯酸-N,N-二乙氨基乙酯作为膜岛素缓释载体的研究